的区别,表现为全部劳动的报酬,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质。
2.答:⑴ 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再生产劳动力的条件也在变化。随着这些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消费的基本生活资料在数量上增加、在质量上提高、范围上增多了;② 生产中不断采用新技术,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增加了劳动力教育和培训费用。③ 经济的不稳定性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保险、福利、公共教育等费用也不断增加。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力的价值不断提高,从而实际工资有提高的趋势。⑵ 也应看到,一些因素也会引起工人工资的下降。①在这种提高趋势中,实际工资有时也有下降,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大批工人失业,在业工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明显下降。② 发达国家物价水平上涨,房租、捐税和服务费用较高,实际工资并不像名义工资那样高。③ 由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较高,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相比所占比重减少,相对工资呈现下降趋势,甚至可能比不发达国家工人的相对工资水平还要低。
五、计算题
1.解:(1)必要劳动时间=8/2=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4=4(小时) (2)c=22×(8/4)×50=2200(元) v=8×50=400(元) 共计耗费资本价值= c+v=2600(元)
(3)m=2×4×50=400(元) m’=400/400=100% (4)总价值=c+v+m=2200+400+400=3000(元)
总双数=8/4×50=100(双) 每双价值量=3000/100=30(元) 2.解:一个工人一天生产鞋=2×4=8(双)
社会价值总量=30×8=240(双) 个别价值总量=22×8+8+8=192(元) 超额剩余价值量=总社会价值量-总个别价值量=240-192=48(元)
第五章 资本运动规律
一、名词解释
产业资本:指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运输业的资本。其基本特征是:不仅占有剩余价值,而且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依次通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殖,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资本周转: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周转时间:指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周转速度: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
固定资本:以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特点是,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物质形态,并把自身的价值按其使用过程的磨损程度,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折旧:根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而为它的更新提取补偿基金的办法。折旧率: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
预付资本总周转:指其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M’=M/V=m’×n
社会总产品: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在价值形式上由c、v、m三部分组成。它在实物形式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分。
二、选择题
⒈D ⒉C ⒊D ⒋B ⒌B ⒍A ⒎A ⒏C ⒐A 10.A 11.ABCDE 12. BCE 13.ACE 14.ABC 15.ABCDE 16.BCE 17.ABDE 18.ACDE 19.ACE 20.ABCDE 21.ABC 22.ABCDE
三、简答题
1.答:⑴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产业资本只有顺利地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才能正常地循环,实现价值的增殖。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这三个阶段上资本的职能形式不同但都统一于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这一目的。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表明资本离不开运动,资本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着运动,资本一旦停止了运动就不能增殖,因而也就不成为资本。⑶ 由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处在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处在生产过程,因此,产业资本循环也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2.答: ⑴ 流通费用:资本在流通阶段不仅要花费时间,而且,为使资本形态发生变化还要发生各种费用,这部分费用就是流通费用,为了与生产在流通中的继续所发生的费用相区别,为使资本形态发生变化所支出的费用被称作纯粹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包括:买卖商品的时间、商业簿记、货币制造和磨损。⑵ 耗费在这些方面的劳动并不创造价值,也不能在出售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它只能在社会总剩余价值中扣除。
3.答: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性决定了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为,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中,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之后,货币资本就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阶段是资本家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投入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这样,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第三阶段是资本家把商品售出后,商品资本在转化为货币资本。这时,资本家不仅收回了预付资本,而且实现了剩余价值。可见,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资本循环首先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答:(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是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组成的;在实物形态上可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2)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一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5.答:⑴ 固定资本的磨损有两种:有形磨损即物质磨损和无形磨损即精神磨损。①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②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⑵ 根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而为它的更新提取补偿基金的办法,叫做固定资本的折旧。 6.答:⑴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⑵ 计算公式为:
7.答:⑴ 由于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生产物质内容不同,所以资本的周转速度存在着很大的
差别。⑵ 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需要社会不断投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但却不向社会提供产品。⑶ 这样,必须合理安排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的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使那些在一定期间内不提供产品但却需要投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部门能够在不影响当前生产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下维持自身正常的生产。
8.答: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同消费资料生产相比增长得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这表现在:第一,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要依赖消费资料的增长来提供。第二,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其数量、品种、规格都直接决定于消费资料生产的需要。第三,第一部类为本部类知道的生产资料最终也受到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制约,因为制造第一部类自身用的生产资料生产最终是为了给第二部类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以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来。
四、论述题
1. 答:(1)划分的根据不同
第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在创造剩余价值过程中作用的不同进行划分的。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的。 (2)划分的意义不同
第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揭示了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3)划分的内容不同
第一、 不变资本包括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是全部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第二、 固定资本只包括不变资本中用于全部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
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2. 答:(1)直接影响预付资本量。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的预付量。
(2)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一定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就越大,因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可见,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是成正比的。
(3)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如果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