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价值的变动。
4. 答:⑴ 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可以并行不悖,是资本积累发展的二重结果。因为资本积累的发展不仅会引起利润率的下降,而且会引起资本量、从而可变资本量的增加,因而利润量也会增加。⑵ 二者同时并存的条件是积累时总资本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利润率下降比例的倒数。⑶ 因此,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一个利润率下降和利润绝对量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就是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的加深。⑴ 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⑵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的矛盾;⑶ 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⑷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资本主义各国资产阶级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上述矛盾的展开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5. 答:①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K),商品价值W=c+v+m,就转化为W=K+m。
②与此相适应,剩余价值被看作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转化为利润(P)表示利润,商品价值进一步转化为W=K+P。
③利润是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④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个东西,量上完全相等。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6. 答: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而稳定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的来源主要有:⑴ 对国内雇佣劳动者剥削的大大加强;⑵ 对国外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发展中国家雇佣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剥削;⑶ 通过高价销售和低价购买占有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并对城乡小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剥削;⑷ 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⑸ 通过不等价交换剥削和剥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中国家。 7. 答:⑴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作为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⑵借贷资本使平均利润在量上分割为两部分:企业主收入和利息。这是由同一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决定的。同一资本的双重存在而只能由职能资本家生产一次平均利润,它必须在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之间瓜分,因而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8. 答:⑴ 资本主义银行体系及银行业的发展:①银行是充当货币借贷中介和货币支付中介
的企业,它的突出特点是中介作用。现代资本主义银行体系已发展为一个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商业银行为主体,辅以各种专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体系。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银行业不仅数量、种类、分支机构日益发展,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货币金融市场中枢,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社会范围的公共簿记和生产资料的公共分配形式。③目前,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是:规模集中化;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证券化;工具电子化。⑵ 非银行金融业的发展:①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银行业以外那些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②在当代西方国家得到了日益多样化发展。 ⑶ 当前,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业之间的业务相互渗透,二者的界限日益模糊。
9. 答:主要表现在:⑴ 金融创新与证券化;⑵ 金融衍生物的发展及市场扩展;⑶ 公共投资机构日益占统治地位;⑷ 投资基金的发展。
10. 答: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事实表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土地价格不加入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形成,而其在统计资料中却占很大比重,扣除这个因素,还不能说目前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接近甚至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并没有消失,而是原有来源的绝对地租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其来源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来源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即使将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甚至超过工业,绝对地租也不会消失,只是其来源会发生变化。
11. 答:它是建筑资本家为取得建筑用地使用权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其特点:⑴ 地理位置差异对级差地租具有决定性影响。⑵ 包含明显的垄断地租因素。⑶ 城市土地经营的巨资性和土地投机对建筑地租有很大影响。
12. 答:从长期发展看,它具有不断上涨的趋势。原因主要有:⑴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引起的占用农业土地,必然导致土地供不应求,土地价格上涨。⑵ 土地需求的增长导致的土地所有权垄断的加强和绝对地租的增长,推动了土地价格的上涨。⑶ 土地投机活动对土地价格的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⑷ 从长期看,平均利息率的下降趋势必然会引起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
四、论述题
1. 答:⑴ 商业利润的来源。① 商业资本家的纯粹商品买卖活动是非生产活动,不能成为商业利润的来源。② 表面上看,商业利润来自于商品的购销差价。但这只是商业资本获取利润的途径,并不是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③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⑵ 商业利润的本质。它是商业资本参加利润平均化而获得的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既反映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又反映他们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竞争关系。
⑶ 商业利润是通过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而获得平均利润的。① 商业资本的运动构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它和产业资本共同构成职能资本。② 商业利润的量必须等于平均利润。这是由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之间的资本竞争决定的。③ 商业资本作为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从而形成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④ 商业资本家按职能资本平均利润率计算,从而获得低于平均利润的商业利润。
2. 答:⑴ 金融资本是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更高级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有三条途径:① 银行垄断资本渗入工业企业;② 工业垄断资本渗入银行业;③ 双方互派代表,互兼要职,实现人事结合。
⑵ 二战后,金融资本集团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⑴① 工业资本对银行资本的依赖性更为增强,金融资本集团的规模和实力大大超过战前;⑵② 金融财团内部的家庭色彩日益淡化;③金融财团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剧。
⑶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巨额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其集团。①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② 金融寡头还采用种种办法在政治上操纵和控制国家机器,对政治领域进行统治。③ 二战后,银行资本集中和垄断的新发展强化了金融资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统治。
3. 答:⑴ 它是指等量资本投在等面积而等级不同的土地上提供的产量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它是农业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⑵ 土地的等级差别是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或自然基础,它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⑶ 土地所有权只是这部分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原因。⑷ 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4. 答: ⑴ 绝对地租就是由土地所有权垄断决定的租用任何等级土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⑵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⑶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⑷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5. 答:①由于各部门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客观因素不同,其利润率的高低也各不相同。
②由于各部门的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总是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高的部门转投。其结果:利润率低的部
门,由于资本减少,生产能力下降,会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上升;利润率高的部门,则由于资本增加,生产能力增强,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直至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投才会暂停。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③平均利润率(Pˊ )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之间的比率,其公式为: Pˊ= 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④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利润也就转化为平均利润(P),即各部门预付总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其公式为:在
Pi=P′·Ci 。其中,C是预付资本;i是某部门。
⑤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定相等,从而使利润是资本产生的假象最终完成,利润的本质和真正源泉被进一步掩盖。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实质上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和要求,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五、计算题
1.解:(1) K甲=c+v =100×80%×(1/10)+(100×9/(9+1)-100×80%)+100/(9+1) =8+10+10=28(亿元)
K乙=c+v =100×60%×(1/10)+(100×4/(4+1)-100×60%)+100/(4+1) =6+20+20=46(亿元)
K丙=c+v =100×40%×(1/10)+(100×7/(7+3)-100×40%)+100/(7+3)×3 =4+30+30=64(亿元)
(2) m甲=v甲·m'=10×100%=10(亿元) m乙=v乙·m'=20×100%=20(亿元) m丙=v丙·m'=30×100%=30(亿元) (3) P'甲= m甲/C甲=10/100=10% P'乙= m乙/C乙=10/100=10% P'丙= m丙/C丙=10/100=10%
(4) '==60/300=20%
(5)P'=100×20%=20(亿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