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教学资源
西电东送:“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工业基地。“西电东送”将形成3大通道:一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3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或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南部通道;二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或沪宁杭地区,形成中部通道;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陕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形成北部通道。
“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是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的双赢举措。“西电东送”工程将西北、华北、华中、川渝电网联网,可实现水火互济、丰枯互补和跨域补偿调节,并使3个大区电网的电力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
1.我国能源分布不均。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水能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西南地区河流。由于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但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仅北京、广东、上海等东部7省市的电力消费就占到全国的40%以上,但能源资源非常短缺,只能从外地运煤建火电厂,一是造成大气污染严重,二是交通运输压力很大。
2.开发西部的电力资源应该以水电为主,水火并举。这是因为,水电与火电相比有很多优点:它运营成本很低,一次性投资建成之后,其发电成本比火电和核电要低得多;水能资源可再生,可永续利用;无污染。燃煤发电,无论是在煤炭产地建坑口电站,还是在东部消费区建火电厂,燃煤造成的废气污染和炉渣占地、再利用等问题都不好解决,所以说水电的开发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非常大。
水电的缺点:一是一次性投入特别大,尤其是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以三峡大坝的建设为例,迟迟不能开工,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国家的财力不允许一下子拿出足够的资金。二是峰谷差值比较大。汛期水电站可以满负荷运转,发电量最大,而到了枯水期发电量就很小。所以只有水电形成的电网供电是不稳定的,这就需要火电来调节。
水电开发只是流域开发的一个核心内容,但并不是惟一内容,它应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旅游等,搞综合开发,注重水资源开发的多重效益,这样才能收到开发水电、发展经济、保护生态3大效应。
3. “西电东送”将会是东、西双赢的结果。东部以深圳、香港、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大连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为主框架的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产业、人口、城镇高密度集聚区,因此也是电力负荷最高的地区。而东部特别是华东和华南,本身并没有丰富的水、煤资源,那么它的电力缺口就只有靠建立核电站来补充。如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建设的。但核电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核电技术要求非常高,安全要求特别高,核废料的处理难度大。东部地区的环保要求特别高,火电环境污染严重。因此,“西电东送”既补足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电力缺口,又改善了环境质量,节约了土地、淡水等稀缺资源,而且能从根本上加快东部地区后工业化进程。
对西部而言,通过开发水电、火电,实行“西电东送”,以资源开发为先导,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是一项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法。它既可以在当地增加就业、积累资金、
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又可以在向东部输电的同时,利用剩余电力,结合当地资源,如广西、贵州、云南交界处红水河流域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资源,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发展有色冶金和相关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链,通过横向和纵向经济联系,带动地区经济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和工业化的步伐,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 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 2. 油气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
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 4. 与煤炭相比,天然气资源具有的特点、分布和开发现状。 突破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学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然资源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往往出现区域资源赋存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为协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应该怎样做?本节我们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
讲授新课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 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西气东输工程 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
1. 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 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 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教材P83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2)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优点 煤 炭 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天然气 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 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缺点 思考 A. 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点拨: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B. 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C.2002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点拨: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 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1)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4大气区。
(2)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活动: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A. 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点拨: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B. 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点拨: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C. 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点拨: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作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D. 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点拨: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 从具体意义分析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