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30 20:41: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老李:你若真想了,我请杨先生来看看你?

预测:那怎么行,我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了,再说,你看看我这家,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老李:哎,老王啊,还是我送你去吧。 (回来后)老李:老王啊,从哪来啊? 预测:我刚刚去杨先生家。 老李:见着了吗? 预测:见着了。

老李:你和杨先生聊些什么了吗? 预测:哎,没聊什么啊!

老李:你不是找先生帮忙的吗?什么都没说,你去干嘛啊? 预测:我给他们送了点“香油和鸡蛋”。

老李:你身体都这样了,不留着自己吃?杨先生多给钱了吧? 预测:我哪是要她的钱啊!哎! 学生自由说说感受。

总:当老王拿着香油和鸡蛋去杨绛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报恩”,报恩需要回报吗?不需要。杨绛是收下了香油和鸡蛋,可是杨绛也给了老王钱。香油和鸡蛋换成了钱,这更像是场交易,那么老王和杨绛的关系似乎又回到了雇佣关系上。我国北方有个风俗叫“辞路”,就是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了,要走动走动,能解的结都要解开,人都要死了,总不能心里揣着个疙瘩。同学们想想,老王心里这个报恩的疙瘩完全解开了吗?没有。 (此处插入,相貌描写)

板书:僵尸白骨

其次,老王拿着香油和鸡蛋去杨绛家的时候已经是临终前了。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生和死了,一个人临终前最想要见到的是谁呢,是自己的亲人。亲人之间最珍贵的是什么呢?亲情。老王在临终前来到杨绛家,实际上是心理上已经把杨绛一家当成他的亲人了,老王是来寻找亲人般的温暖的,老王得到了吗?没有!

板书:临终一相顾

四、 细读文本,分析杨绛的不安

同学们都读懂了老王,杨绛仓促之间读懂老王了吗?“没有”。所以,老王死后杨绛一再追忆老王和她的对答,总是觉得心上不安。现在请同学们站在杨绛的立场上,结合文本字斟句酌地分析杨绛为何在知道老王的死讯后,心“不安”了。

(1)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预测,明确: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王行将就木的生命状态,但“可笑些”“棺材”“僵尸”“骷髅”“白骨”等词的运用,太过客观的冷漠,好似在形容陌生人,丝毫没有融入作者对老王本该有的情感。其实这也是一种隔膜,是一种心灵的隔膜,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在文化上、心理上是有无法逾越的鸿沟的。

(2) 多媒体显示: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忙去给他开了门。

这三句话里都有一个“忙”字。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忙”体现了什么? 预测,明确:“我忙去接”是担心老王拿不动;“我也赶忙解释”是生怕老王推脱不肯收下钱;“我忙去给他开门。”是担心老王跌倒。三个“忙”都体现了杨绛对老王的关心,可是如果你是老王,你的感觉怎么样?杨绛不愿意“我”多停留,希望“我”快点离开。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一向关心照顾老王的杨绛突然对老王如此生疏了的原因是什么?

预测,明确:“可是我害怕的糊涂了。”

(3) 从文中找找,我的“糊涂”又体现在哪里?

预测,明确:没有让老王进屋;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有送他下楼;甚至是没有多说几句嘘寒问暖的话。

(4)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安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

预测,明确:我明明知道老王的家住在哪里,可是,老王生病了,我没有去看他;老王病重了,我也没有看他。(多媒体显示) 雇佣:他蹬,我坐送冰送默存

朋友:送鱼肝油(钱)减半(当然)不收钱(一定)

亲人:送鸡蛋,香油

总:好,我们再来回到上课之初,我们的这个关系图上来看,在亲人的位置上,杨绛缺席了,来送鸡蛋和香油的老王,身体状况已经仿佛似僵尸白骨了。(板书:僵尸白骨差仿佛)这样的老王“好像打上一棍子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此时可以说是“拼命”“拼死”来看“我”杨绛一家的。(板书:拼死临终一相顾)这份情已经很沉很重了,还送上了珍贵的香油和鸡蛋,让“我”杨绛情何以堪啊!(板书:油好蛋鲜何以堪!) 板书: 老王 杨绛

雇佣僵尸白骨差仿佛,心安 (一般)朋友瞎眼鳏身单干户。不安 亲人油好蛋鲜何以堪?愧怍 拼死临终一相顾!

五、 拓展阅读,感悟杨绛的“愧怍”

(1) 杨绛在九十多岁高龄的时候,写下了本充满了这个百岁老人人生智慧的书,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多媒体显示)

每个人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伤害了不该伤害的人,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 (《走在人生的边上》)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tsby2xj090vngk58yua7wp9920czo00zri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