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
校高二(下)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股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
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
A. 保留原始社会部族遗风 B.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C. 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 D. 王都的实力与文化自信 【答案】D
【解析】城墙是在都邑周围建起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材料“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体现了商周时期没有城墙,说明商周时期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D选项符合题意。 保留原始社会部族遗风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是在秦朝,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经济技术条件限制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包围。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准确把握。
2.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
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 A. 《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 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D. 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可知《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故A正确。
B项“丧失”说法绝对,不合史实。 C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C。 春秋时期主要的争霸战争,排除A。 故选:A。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 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
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 ) A. 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B. 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 C. 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 D. 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 【答案】B
1
【解析】“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这是与唐朝完成统一,力求思想统一相吻合的,故B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统一南北经学,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统一,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 材料没涉及士族垄断问题,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要求学生结合唐朝的时代特征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 本题以南北经学的统一为线索,考查唐朝的统治措施,要结合唐朝的时代背景分析。
4. 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
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现象体现出( )
A. 两宋官方意识形态差异 C. 政治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B. 立场差异使得历史研究难有共识 D. 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理性客观
【答案】C
【解析】“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表明政治形势发生显著变化,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
5.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
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 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B正确。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行省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
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13页
2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所提及的富民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自耕农阶级和小农经济的要求,故D正确;
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主流思想,故A错误; 提出富民思想的是思想家,非统治者,故B错误; 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7.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
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 A. 注重技术传承 B. 严格制作程序 C. 保证产品质量 D. 强化市场垄断 【答案】C
【解析】材料“技工学校”“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体现了古代设立专门学校,有专门的工师对生产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手工业的产品质量,这种培训侧重技能的传承与提高,而不是重视技术的研究,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准确把握。
8.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
线路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中原人口的日渐流失 C. 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D.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而元朝的政治重心在北京,因此漕运呈现南北方向,体现的是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C选项符合题意。 A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国家疆域大小与漕运方向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经济南移的准确把握。
9.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
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 )
3
A. 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 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C. 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D. 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可知,随着唐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活动打破了地点的限制,故C正确。
唐朝属于封建社会,其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A错误。 材料中无法看出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排除B。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 如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C.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B.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D.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反映出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租佃经济,可以看出,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对农民称呼的变化。 B.夏商西周时期没有小农经济。
C.赋役制度和对农民的称呼没有关系。
D.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经济地位,主要是政治地位。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内容来分析材料。
中国古代夏商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井田制,奴隶们集体劳作,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制度有三种,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其中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但都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1. 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卒等十
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 A. 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 B. 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C. 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 D. 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13页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