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孩子失去科学梦,教育有着一定的责任,但是,所有的责任全部让教育承担,是不科学的和不正确的,孩子生活在社会这样一个“大家庭”中,除了教育对孩子有影响,社会、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点评】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例如:
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材料选择三个角度,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由近及远,由浅及深,为学生写作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子女、学生、市民中任选其一,并结合对应的材料阐释对“共同记忆”意义的思考.角色选定是本次作文合题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三则材料的内容只是给考生写作内容以选择性,兼顾考生不同生活领域里的体验认知.材料的主要限定在角色的选择.三者只能择其一,一旦选定角度就要联系相对应的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比如,从爸爸的角度看,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从子女的角度来体认“共同记忆”,可能也是亲情的纽带,但也可能是一种精神的导引,甚或是对自己生命的束缚(父母自以为的爱的陪伴会不会是子女眼中爱的囚笼).这样的思考体现了“角色”的意识,也打开了思维空间,写作便不限于对原材料的阐释.
6
范文
风雨吹不垮记忆的传承
常言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兴衰荣辱,亦需每个市民的担当。如果说城市是棵参天大树,那么市民就是枝干上的树叶。作为构成大树一部分的我们,只有让记忆代代相传,才能让风雨吹不跨曾经的传承。
共同记忆,顾名思义就是那些本不该被忘怀的,需要一代代人之间一同守护的记忆。它不仅仅是那些正在消亡的传统文化,还指那些难以磨灭的苦难,亦或是消弭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
没有记忆的城市历不住风雨,没有记忆的人注定庸碌。这正是学校开设历史课的原因:让记忆在风雨中传承。诚然,往事皆如烟,人该向前看;但正如吴市长所言,高楼大厦亦要有,文化底蕴不可失。而古人亦留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呐喊。而历史,不恰恰就潜藏在一个城市的共同记忆吗?由此观之。共同记忆就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试问,失了根的树与失了魂的人能够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吗?
的确,有些记忆对于当代人来说已经远去,但这并不代表记忆的传承可以断流。只有一座城的人共同牢记过往的历史,它才是一座鲜活的城。南京,曾经多么辉煌的六朝古都,却在侵华日军的暴行下血浸厚土。难道,南京人甚至是中国人,就可以因为往事如烟就把这段人民共有的悲惨记忆忘却吗?当然不会!这样的疮伤显然不会因时间而淡化,每年的公祭日都会有人到烈士墓前祭奠,即使难忘已然没有了热血浸润着的土壤,这些记忆对人们来说依然不会忘却。所以,记忆的传承不能断流。
时代在发展,记忆的传承已然不需在经历口耳相传如此艰辛的方式。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开办相关活动等方式,让沉眠于市民心中的共同记忆被唤醒。而市民们,我们应当积极去了解历史的过往。旧城墙、名人居,城市的每个角落或许都透露着时代的气息。共同
7
记忆亦是一颗参天大树,埋在土里的是城市那头,长在树上的是我们这头。只有我们认识传承保护这些珍贵的记忆,城市的文化底蕴才能源远流长,城市才能在风雨飘摇中屹立。
当然,了解共同记忆并不代表着要保守残缺,恰恰相反,只有在记忆中融入这个时代的印记,才能蓬勃发展。前不久,某高校排演黄梅戏版的特朗普上任,引发不小轰动。这就是对于共同记忆的一种再造,对于那些早已厌倦了霸王别姬的戏迷,如此转化口味不亦是极好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突破的,总的来说还需要政府的努力与相关人员的苦心造诣。
华夏飘摇动荡五千年,我们的共同记忆已烙在了心中,风雨吹不垮我们的传承,但一味追求高楼大厦却忘了文化底蕴的话,那么心中的烙印也将消散于无。所以,作为市民,我们应当共同努力,让城市更美好。
教师点评一:
这次省检作文题目,检测的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程度。它的出现,既是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健全身心发展的需要。
材料选择三个角度,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由近及远,由浅及深,为学生写作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风雨吹不垮记忆的传承”一文,正是选择了第三个材料。
从审题来看,考生能在紧张有限的时间里,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单刀直入对城市发展的根与魂进行剖析,指出共同的文化底蕴的传承才是城市的根与魂,列举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的南京大屠杀,激发的南京市民反侵略爱祖国的热情,为南京城烙上深深的城市印记,形成了南京别具一格的特色。
习作者还力图探索如何使城市的“共同记忆”得以传承的办法:举办相关活动、不能因循守旧,足见其智慧的思想。
但因考场时短,写作匆忙,对城市根与魂的挖掘不勉够深,传承方法也比较浅现,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教师点评二:
考场作文,有此佳作,实属不易。其优点如下:
首先,选点高妙,写法大气。本次省检作文是一个有一定区分度的作文题,一个话题,三个角色,三个角度,既给了学生较大的写作空间,又让不同层次的考生能有个很好地区分------相对于前两个话题,第三个话题要求学生有更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但也容易写出更为大气、更能展现自身底蕴的文章。本文作者选择于此角度切入,着眼文化底蕴,写法大气。
其次,立论准确、论证集中。这得益于作者于文首对概念“共同记忆”较为准确地阐释(实际上这种阐释已发生于审题阶段),在材料提供的情景中阐释概念,保证了其接下来的
8
论述准确而集中。
第三,逻辑严密,有效推进。评卷场上,我们发现许多考生打不开写作思路,论述或肤浅单薄,或层次单一,而本文能综合运用“因果思维”“联想思维”“辩证思维”等进行论层的拓展与推进,论证周密而深刻。
另外,丰富的积累-----许多素材信手拈来且用例精当;用词典雅,句式灵活多变,亦是本文的亮点。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