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碳酸钙、氯化钾、硫酸钾中的一种。某学生的鉴别实验过程记录如下: 步骤1:取A、B、C、D四种白色粉末各一药匙,分别放入四支洁净的试管中,各加蒸馏水2 mL,振荡后静置。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只有盛放A的试管中液体呈蓝色,其他均呈无色。
步骤2:继续向盛放B、C、D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硫酸,只有D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其他均无明显变化。
步骤3:将步骤2盛放B和C的试管中固体滤出后,向滤液中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
请根据该学生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1中“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与该学生预测的“只有一支试管中有固体存在,其他试管中均为澄清溶液”的现象不同,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步
骤
3
中
,
可
能
观
察
到
的
实
验
现
象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学生的实验,请选择下列①或②中的一个问题回答:
①四种白色粉末均已一一鉴别出来,分别是________(写代号及其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②四种白色粉末只能部分被鉴别出来,分别是________(写代号及其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对尚未鉴别出来的物质,请设计实验进行确定,并填写下表。
15.20 ℃时NaNO3的溶解度是88 g。将50 g NaNO3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
5
形成20 ℃时NaNO3的__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此时溶液中NaNO3的质量分数等于______%。 16.完成下列各题
(1)盛夏,当天气又闷又热时,大气压较低,鱼池中常常出现鱼儿“浮头”现象(鱼缺氧,浮上水面呼吸)。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化氢(HCl)气体和空气在0 ℃、10 kPa时的密度分别为1.629 g·L-1和1.293 g·L-1,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氯化氢约500体积。根据氯化氢的上述性质,实验室收集氯化氢最好采用________法,判断集气瓶中集满氯化氢气体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石灰水________, (2)硫酸铜溶液________, (3)碘酒________。 (4)食盐水________,
(5)80 mL酒精与20 mL水组成的溶液________。
三、计算题 18.化学兴趣小组取26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 g,计算:
6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9.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500克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7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溶液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选项,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是错误的叙述,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B选项,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是错误的叙述,面粉不溶于水;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该溶质,但能溶解其他物质;D选项,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2.【答案】C
【解析】A项,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瓶塞应倒放,正确;B项,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正确;C项,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错误;D项,溶解时,为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可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正确。故选C。 3.【答案】B
【解析】A项,醋清除水垢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项,选洁精清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正确;C项,用加碘盐可以预防大脖子病,错误;D项,用细沙灭火是隔绝了氧气,而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一般不变,错误。 4.【答案】B
【解析】A项,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试管,该组仪器不合适,错误;B项,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