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一篇 适应与学习之一 走进新校园
第一部分 学生用书
怀着少年的梦想和对大哥哥大姐姐生活的憧憬,几分激动、几分惶惑,自己不知不觉间走完了令人回味的小学路程,开始进入学习的黄金时代——中学阶段。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新的校园、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本。虽然,我早已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打探,对新的学校和环境进行了了解;但无论如何,周围的一切还是那么新鲜、陌生。面对我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未来的新起点,我要打开心窗,好好感受新校园。
观察与思考:
1.新校园,我的第一印象是:
喜出望外 不过如此 大失所望 其他感受 2.新校园与我心中描绘的校园有差距吗?怎么办?
3.以下学校各部门的位置以及它们的职能,我了解了多少?我应该怎样尽快熟悉环境?
(1)校长室 (2)教师办公室 (3)医务室 (4)心理辅导室 (5)本班教室 (6)运动场 (7)图书馆 (8)教务处 (9)实验室 (10)其他 写一写
《中学生守则》知多少?
1.在《中学生守则》里,我该做什么? 2.在《中学生守则》里,我不该做什么? 大家谈 分组讨论
面对新的校园环境,我们应该做好哪几方面的准备?
1
心理的准备: 生活的准备: 学习的准备:
第二部分 教师用书
一、教学目标
(一)本次活动旨在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集体。
(二)使新生了解学校各部门的职能,以便有需要时能尽快获得帮助。 (三)使新生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守则》。
(四)帮助新生了解中学学习生活与小学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 二、教学要点
(一)活动重点: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二)活动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环境,主动去接触新同学,同时让学生明白:不断去适应陌生环境是漫漫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挑战。 三、教学过程
(一)同桌交流。
1.同桌同学互相谈谈自己对新校园的第一印象:新校园与自己心中的校园差距在哪里?
2.老师请几位同学谈谈他们对新校园的第一印象。 (提示:请那些对新校园有不同印象的学生发表意见。)
3.老师提示:通过同桌交流和同学们的发言。大家都讲出了自己对新校园的第一印象,同时也了解了新校园与自己心中的校园差距在哪里。那么,对于不同的印象和差距,大家谈谈该怎么做?让同学们去和自己邻近的同学进行交流。然后,请几位同学谈谈交流的结果。
2
(二)老师展示学校各部门的位置图并讲解它们的职能,以便新生能尽快熟悉环境。
(三)让新生写一写:
1.在《中学生守则》里,我該做什么? 2.在《中学生守则》里,我不该做什么? 3.老师讲解《中学生守则》。
4.根据老师的讲解,对照学生自己写的内容,看看他们是否已完全掌握《中学生守则》的内容。
(四)全班分组,每组5~7人。
1.请同学们讨论面对新的校园环境,大家如何做好心理、生活和学习上的准备。
2.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跟全班同学分享一下。 3.老师根据各组的汇报结果,进行小结。 (五)本课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现在你对学校环境还感到陌生吗?你应该知道怎样尽快适应环境了吧!
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一)适应及适应的分类。
1.适应。
适应是个体有效地应付和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包括个体自己独立生活和维持自己的生活,以及能满足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
生活适应,就是人在不同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下所表现的承认环境、接受环境并与之相呼应的身心状态。这种对环境的承认、接受、呼应往往是有意识的,但有时又表现为无意识地承认环境、接受环境、呼应环境。人有意识的适应体现了
3
人的独特价值,但也不能因此忽略无意识适应环境的巨大意义,不能忽略模糊意识适应的意义。
社会适应,就是逐步接受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它对个人生活有重要意义。如果个体长期对社会刺激不能适应,不能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反应,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格格不入的心理,容易引起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2.适应的分类。
对适应进行分类,有助于中学生自己分析目前的适应形态,了解自己的适应状况。这样既可使他们自我教育,又可有的放矢地培养中学生的适应能力,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分为积极适应(亦称主动适应)与消极适应(亦称被动适应)。积极适应是指人们创设条件,能动地作用于外部条件,使它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要求,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而消极适应是指人们采取措施,摆脱引起挫折的情境,取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但问题并未解决。例如,在挫折情境面前退却,避免与其接触,做白日梦,在幻想世界中得到适应;或压抑自己,把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埋藏心底等,这些都属于消极适应。从心态上看,主动适应是“我要适应环境”,被动适应是“环境要我适应,迫不得已”。从适应形态上看,主动适应表现出“闻风而动”,“早作准备”,“对环境有清晰的意识,考虑了适应的方式并能意识到适应不良的后果”;被动适应则表现出“不得不动”,“仓促应付”,“意识不到环境的特征,意识不到适应不良的后果”。
(二)初中新生如何让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也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那么,如何让自己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呢?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生活环境的变化:置身于陌生的环境,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学生自身应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这些调整,学生的感受如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