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
36 / 13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齐读三、四句。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
37 / 13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露似( )月似( )
( )似( )( )似( )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 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
第二课时
38 / 13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题 西 林 壁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题西林壁》,重点学习“岭”“峰”,理解诗意。 2. 通过多元思考,体会《题西林壁》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3. 自主学习《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三首哲理诗,理解并积累四首哲理诗中的千古名句。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名山呢!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庐山的风光。(出示视频:展现庐山不同角度的风光。)
欣赏完庐山的风光,谁想来说一说感受?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走进古诗所描述的意境中。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的图片,既让学生对庐山有了一定的了解,又使其对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山貌有一定的体验,为理解“远近高低各不同”做准备,最后将画面定格在西林寺的石壁,自然引到诗题,又有助于学生对诗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1.(出示西林寺壁)庐山风光秀丽,宋朝诗人苏轼也曾慕名前往,并将一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这块石壁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一起读诗题。
2. “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的意思是——题写。
3.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把它读准确,读通顺。 ⑴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39 / 13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你把“岭”和“峰”的后鼻音读得特别准。(板书“岭”、“峰”)谁再来读一读“岭”?教师随机评价。
把“岭”和“峰”放回诗句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⑵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4.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整首诗。(学生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西林寺壁”的图片出示,教师的语言引导,降低理解诗题的难度,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重点突破“岭”“峰”的字音,读准古诗的字音,从而能读正确整首诗,初步感受诗韵。)
二、品词析句,感悟“不同”
1.学生质疑
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学生汇报问题,教师随机评价。 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苏轼为何不识庐山? (板书“不识庐山?”)
2.感受“身在庐山”
那么苏轼身在何处?(板书“身”)他是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请你在文中把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⑴学生汇报,教师圈画“横、侧、远、近、高、低”。
“横看”是怎样看呢?(老师侧身)现在老师就是一座山,你在山的哪个位置看到我的?(老师正对学生)现在呢?(在山的正面)这就是“横看”。
小结:无论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山的远处,身在山的——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他都身在——庐山之中。(板书“在庐山”)
3.领略“不同美景”
⑴那苏轼在庐山之中看到了哪些景象呢?找出诗句读一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横看庐山,是—岭,侧看庐山,是—峰。
“岭”和“峰”是一样的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发言。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微课老师是怎么说的?(教师出示微课,学生学习“岭”和“峰”的区别)
40 / 1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