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20:06: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知道了岭和峰的区别,谁来说一说?

出示说话练习:横看庐山, ,侧看庐山, 。 这些雄伟壮丽的景色就是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⑶那身在庐山的远处、近处、高山与低谷,看到的景又是怎样的呢?苏轼并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远近高低各不同,都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呢?(板书“各不同”)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出示填空:站在 处看,庐山 。)

预设:站在远处看,庐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站在近处看,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耸立在眼前。 站在高处看,庐山云雾缭绕,隐隐约约。 站在低处看,庐山又高大又险峻,一眼望不到头。

⑷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诗句也写下了庐山不同的美!配乐引读诗句: 瞧,诗仙李白站在庐山远眺,望见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初夏,白居易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代伟人毛主席勇攀庐山高峰,在仙人洞题写道——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读着这些描写庐山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师评价。) 但是,苏轼仅仅用14个字写尽了它的千姿百态,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质疑引入,提出疑问:为什么诗人不能辨认庐山真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只看到庐山的一丘一壑。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抓一个“身”字,从寻找方位词入手,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欣赏庐山的景色,领略“不同美景”。 借助微课这一新型的教育技术手段,追溯“岭”“峰”的字源开始,激发学生探究字义的兴趣;以读出画面为诱因,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描绘站在庐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说说自己的发现,使学生在想象和诵读中将诗境一点一点建构出来,充

41 / 13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分理解“各不同”所包含的丰富意义,为感悟“不识”做准备。)

三、由景入理,理解诗理

1.欣赏了庐山的千般面貌,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师指板书:不识庐山?)

预设1:因为庐山景色千姿百态,所以作者心生疑惑,不知哪个才是庐山的真面目;

师:是啊,身在其中,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预设2:作者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只是庐山的一面,不能领略到它的全貌。 师:只有跳出事物本身,进行全方面的观察,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真面目。 (擦去“?”)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同学们,苏轼在庐山看到这样的景,就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了不起!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一读全诗。(生齐读)

(设计意图:结合本首诗“由景入理”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想法,自主解决学生课前的质疑,教师则做好引导、总结和提升工作,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所包含的哲理。)

四、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1.拓展学习课外三首哲理诗

⑴像这样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的诗,我们就叫它哲理诗。(板书“哲理诗”)这里也有三首哲理诗。(出示《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拿出学习单读一读吧。

⑵大家喜欢的诗都不一样,那么就请喜欢同一首诗的同学们坐在一起学习吧!(老师摆放写着诗题的台签,学生分组学习。)

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合作学习(课件出示): ①独立学习: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意思。 ②交流感受: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启发。

42 / 13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③合作诵读:以多种形式来合作诵读古诗(如齐读、分句读、表演读、诵读 等)。

⑶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⑷全班交流:请分别请三组学生上台展示:

2.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三首诗,再加上今天重点学习的《题西林壁》,一共四首诗,而这些诗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四句诗。)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充分领悟本首诗由景入理的特点之后,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开展小组合组学习,让学生学以致用,自主学习一些耳熟能详的哲理诗,有助于学生对哲理诗由景入理的特点加深印象。其次通过交流感受和合作诵读展示,帮助学生将哲理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互联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丰富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

五、联系实际,升华道理

1.这些诗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大用场。出示情境题:

⑴张爷爷急切想治好自己的糖尿病,却被卖假药的人骗了,在我们看来很容易拆穿的骗局,他却没看出来。真是“ , ” ⑵当我们只顾贪玩,没有心思读书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 。只有多读书,才能获得智慧。”

⑶奶奶退休后,过上了舒适的老年生活,但她总是念叨着“ , ”来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请你读一读这些生活情境,选择正确的诗句,端端正正地填写在学习单的横线上。

2.播放轻缓的音乐,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 3.在投影仪上出示学生作业,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选择诗句进行情境填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解事与理的关系,把学生对诗的理解引入深处。)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43 / 13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岭 峰 身在庐山 各不同 不识庐山

第三课时

雪 梅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卢钺《雪梅二首(其一)》赏析

【原作】

雪梅二首(其一)— [宋 ]卢钺 雪梅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卢钺: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雪梅争春未肯降:意思是说,雪花飞扬,梅花竞放,好像它们 都是为了争得春色而谁也不肯认输。降(xiáng):认输,服输。 骚人:诗人。阁:同“搁”,放置。

费评章:费心思评判。评章,评论,评判,评议的文章,这里 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须:虽,虽然。 逊:差,不如。

输:此处有“少”的意思。 一段香:一片香。

【古诗今译】

44 / 13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 人, 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 但是雪花却少 了梅花的一片幽香。

【赏析】

卢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少,仅存 的几首诗中,《雪梅》二首最为有名。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 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示性。当属精品,值得一赏。尤其评梅之语, 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

古往今来,诗人往往大多都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雪和梅 透露着春的信息, 梅因雪更显出高尚品格的缘故吧。 南朝苏子卿在 《梅花落》 中说“只言花是雪, 不悟有香来”。 王安石在 《梅花》 中说“遥 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晁补之在《盐角儿》中说“开时似雪,谢 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当代毛泽东 在《卜算子·咏梅》 中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 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 丛中笑。”虽然角度不同,但不外乎以雪、梅为报春的使者,冬去春 来的象征。 但在卢钺的笔下, 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 都认 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装点了春光, 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诗人从视觉—— 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 一色一香, 一长一短, 观察入微, 评判独到。 这种写法, 实在是新颖别致, 出人意料, 巧妙地道出了雪、 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 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 梅的争春, 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 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 取 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万不可以己之长而轻人之短。 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炼,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45 / 138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u90e43gui4qfr01784a35m4y31es80159o_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