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微生物学题目汇总及参考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6 4:58: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表现。

饰变: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即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3.基因组(genome): 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所有染色体及其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称。 4.质粒(plasmid):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5.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变化就称基因突变。

移码突变:指诱变剂会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6.hisC与hisC:分别表示组氨酸的营养缺陷型和野生型。 7.strr 与strs: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

8.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

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

象。 9.普遍性转导: 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局限性转导: 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10.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些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凡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11.基因重组:或称遗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

12.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野生型: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

14.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四.问答题

1.为什么微生物是遗传学研究的“明星”?

2.要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可用什么简便有效的方法?请试简述之。 3.什么是营养缺陷型,筛选的一般步骤,并举例说明如何检出缺陷型?

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4 个环节。

将筛选得到的缺陷型菌株分别涂在不加任何氨基酸的基本培养基和加有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若前者不长后者长出菌落,即为组氨酸缺陷型。

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4 个步骤。 营养缺陷型的应用价值主要有:

营养缺陷型在杂交育种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利用营养缺陷型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合成的途径。 利用营养缺陷型可以作为诱变筛选突变株的标记。

21

-+

利用缺陷型可以获得某些代谢的中间产物,因此在生产上可以用来进行生产氨基酸、核苷酸之类的物质。

4.什么叫原生质体融合?它的基本操作是怎样的?此法在育种工作中有何重要性? 5.试比较E.coli的F+、F-、Hfr和F`菌株的异同,并图示四者间的联系。

6.Hfr × F和F ×F杂交得到的接合子都有性菌毛产生吗? 7.试比较转化、转导、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间的异同。 8.引起菌种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菌种退化?

9. 两株基因型分别为A+B-和A-B+的大肠杆菌(E.coli)混合培养后出现了野生型菌株,你如何证明原养型的出现是接合作用,转化作用或转导作用的结果。

实验一:将两菌株分别放入中间有烧结玻璃的U形玻璃管中,两边反复加压使液体交换,分别培养。实验二:将两菌株先分别加入一定量的DNA 酶消解胞外的游离DNA 分子,再混合培养。

若实验一、二均有原养型出现,说明是转导作用,因为带有供体DNA的噬菌体可通过烧结玻璃,并且噬菌体中的DNA不受DNA酶的作用。

若实验一无原养型出现,而实验二有原养型出现,说明是接合作用,因为接合作用需菌体接触,但胞外的DNA 酶不能作用于接合转移的DNA。

若实验一、二均无原养型出现,说明是转化作用,因为游离DNA不能通过烧结玻璃,而且要被DNA酶分解。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生态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2.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体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4.条件致病菌:某些正常菌群中的菌在宿主的防御功能减弱时,趁机转移或大量繁殖,成了致病菌的这类特殊的致病菌即称条件致病菌。

5.微生态制剂:是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洛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6.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7.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亡。 8.硝化作用:铵氧化成硝酸的微生物学过程。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将NO3-还原成气态氮的过程。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9.反硫化作用:厌气条件下反硫化细菌将硫酸盐还原成为H2S的过程。

硫化作用(无机硫的氧化):含硫有机物分解所生成的H2S,以及土壤中的元素硫或其它硫的不完全氧化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成SO42-的过程。

10.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远远超过通常的含量,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使藻类和某些细菌数量激增,其它生物种类减少的现象。

11. 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

12.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通过各类微生物分解、转化成氨的过程。

13.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面进行及其生命活动的有机物圈层。广义生物圈包括生物及其所生活的非

22

-

+

-

生命环境

14.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在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大气中的分子态N2还原成为NH4的过程。

二.是非题

1.土壤、水域和空气都是微生物的天然生境。 ( × )

2.真菌与藻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属于微生物与微生物共生。 ( × ) 3.条件致病对人体或动物体一定具有致病性。( × )

4.好氧菌是肠道正常菌群的主体,尤其是其中的拟杆菌类、双歧杆菌类和乳杆菌类等更是优势菌群。( × )

5.地衣是菌藻共生或菌菌共生的典型例子,冬虫夏草是真菌寄生于昆虫而形成的一种名贵中药。( √ )

6.民间制作的泡菜就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对其他腐败菌产生的拮抗作用才保证泡菜的风味、质量和良

好的保藏性能。( √ )

7.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 ) 8.湖水的“水华”或海水中的“赤潮”是由于水体中可溶性磷酸盐的浓度过高,造成水体的富集营养化而出现的一种大面积环境污染现象。( √ )

9.在各种污水处理方法中,最根本、有效和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处理法。( √ ) 三.填空题

1.在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是____细菌_____,种类最多的是____放线菌_____。

2.能在高温、低温、高酸、高压等极端环境中正常生长繁殖的极端微生物有__嗜热菌__、__嗜冷菌__、__嗜酸菌___、__嗜碱菌___、__嗜盐菌___、__嗜压菌___和__抗辐射菌_。

3.地衣是由___菌藻__共生或___菌菌___共生的最典型例子,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生活在一起是___互生___关系。 四.问答题

1.试各举一例,说明什么是微生物之间或微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生、拮抗和寄生关系。

2.研究微生物的生态规律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为什么说土壤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4.检验饮用水的质量时,为什么要选用大肠菌群数作为主要指标?我国卫生部门对此有何规定?

23

搜索更多关于: 微生物学题目汇总及参考答案 的文档
微生物学题目汇总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uapy17il20zn011pbcy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