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
1. 心虚胆怯
主证:心虚胆怯,善惊易恐,精神恍惚,情绪不宁,坐卧不安,少寐多梦,多疑善虑,苔薄白或正常,脉动数或虚弦。 贫血 【治疗方法】
治则:补益心脾肾、调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太阳经背俞穴为主。
气海 血海 膈俞 心俞 脾俞 肾俞 悬钟 足三里
操作:所有穴位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2、心脾血虚
主证:心悸头晕,善恐多惧,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
针灸:脾俞、心俞、内关、百会、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贫血 【治疗方法】
治则:补益心脾肾、调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太阳经背俞穴为主。
气海 血海 膈俞 心俞 脾俞 肾俞 悬钟 足三里
加减:头晕加百会补脑止晕;心悸加内关宁心定悸;纳差加中脘健胃增食 操作:所有穴位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失眠(心脾两虚) 【治疗方法】脾俞、心俞、三阴交、神门等,针用补法,加灸 眩晕【治疗方法】
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悬钟
加减: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 足三里补益气血、凋理脾胃。
操作: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其他腧穴常规针刺。重症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
心悸 【治疗方法】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 神门 内关 通里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加减:心阳不振加关元、足三里振奋心阳;心虚胆怯加百会、胆俞补心壮胆。 操作:所有腧穴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急性发作可用泻法,留针30分钟至1小时,以症状消失或减缓为度。
3、阴虚内热
主证: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口苦尿赤,多疑。 贫血 【治疗方法】
治则:补益心脾肾、调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太阳经背俞穴为主。
气海 血海 膈俞 心俞 脾俞 肾俞 悬钟 足三里 加减:头晕加百会补脑止晕。
操作:所有穴位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4、痰热扰心
主证:心烦意乱,夜寐易惊,性急多言,头昏头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头痛【治疗方法】
治则: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⑴ 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 合谷 内庭
⑵ 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 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⑶ 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后溪 申脉 昆仑 风池 ⑷ 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⑸ 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关 足临泣 ⑹ 全头痛:百会 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风池 外关
加减: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腧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痰浊上扰针刺用泻法;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l次。
眩晕【治疗方法】
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悬钟
加减: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滋水涵木、平肝潜阳;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健脾和中、除湿化痰。
操作: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其他腧穴常规针刺;痰浊上蒙者可在百会加灸。重症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
5、痰血内阻
主证: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或夜不能睡,多疑烦躁,胸闷不舒,时有头痛,心痛如刺。舌质暗,或有淤斑,或舌面有淤点,唇紫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头痛【治疗方法】
治则: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⑴ 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 合谷 内庭 ⑵ 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 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⑶ 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后溪 申脉 昆仑 风池 ⑷ 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⑸ 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关 足临泣 ⑹ 全头痛:百会 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风池 外关 加减: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操作: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腧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痰浊上扰、气滞血瘀针刺用泻法。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
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l次。
失眠 (痰热内扰) 【治疗方法】内庭、公孙、丰隆、神门等,针用泻法 心悸 【治疗方法】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 神门 内关 通里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加减:心血瘀阻加曲泽、膈俞活血化瘀。
操作:所有腧穴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急性发作可用泻法,留针30分钟至1小时,以症状消失或减缓为度。
6. 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大便失常,女子月事不行,苔薄腻,脉弦。
胁痛【治疗方法】
治则:疏利肝胆、行气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肝阴不足平补平泻)。 处方:期门 支沟 阳陵泉 足三里 加减:肝气郁结加行间、太冲疏肝理气。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期门、膈俞、肝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呕吐【治疗方法】
治则:理脾和胃、降逆止呕,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者只针不灸,泻法;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痰饮内停者针灸并用,补法;胃阴不足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中脘 胃俞 内关 足三里
加减: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疏肝理气;痰饮内停加丰隆、公孙化痰消饮;脾胃虚弱加脾俞、公孙健脾益胃;胃阴不足加脾俞、三阴交滋胃养阴。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脾胃虚弱者可行艾条灸、隔姜灸或温针灸;上腹部穴和背俞穴针后可加拔罐。每日l次,呕吐甚者可每日2次
月经不调【治疗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