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
能力的培养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从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四个方面从小学数学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方法和途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创新。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育,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自身需求。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育谈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教学的关键是授之以“渔”,而不是“鱼”。钱伟长教授在关于创新教育时说,“在课堂上,注重的不是解题的过程、公式的运用,而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才是教师的真本领。”
教,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注重授之以“渔”,而不是“鱼”。应该把精力放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改革上,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改革课堂教学。作为以培养学生精确的运算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革课堂教学是最为重要的必由之路。
﹙三﹚培养创新意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应充分利用教学这个主阵地,设计创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创造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设计“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问题是推动创新意识的动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首先,教师必须转化教学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其次,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师知识。第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前提和支柱,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氛围。第四,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正
确与否应及时肯定、作出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如:教学“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有必要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组出题分组答,一组出题,让另一组回答。最后让同学们自己得出:第一条件必须是最简分数,分母分解质因数除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创设这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动脑,质疑,让课堂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创新意识的最好动力。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给学生讲述这样的一个生动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在半路上,大家感到又累又渴,于是坐下来休息。这时,猴哥建议让猪八戒老弟去找个西瓜来解渴。猪八戒找回来了,可是怎样一个吃法呢?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猴哥说:‘这样吧,我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其中的一份,大家看如何?’八戒一听跳起来:‘不行、不行,西瓜是我找回来的,我要吃八分之一。’猴哥一听,哈哈大笑,立即切了八分之一的西瓜给八戒……”那么同学们想想看八戒到底是多吃了还是少吃了呢?从而导入新课:
“分数大小的比较”。这样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地打开学生从未开启过的一扇又一扇智慧之门,理解、掌握新知识并产生新的思考。
(四)培养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采取创新教学策略,自觉的将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相结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结合本人“创新学习的思维训练”教改实践,谈几点体会。
(1)激趣中,培养创新思维。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出示一组已知长方形长和宽的长方形,师生开展竞赛,看谁能先求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怀着好奇又好胜的心情,用摆小正方形方法求面积,不如老师利用公式口算快时,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怎样较快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于是学生纷纷拿出小正方形拼凑,摆了许多有见地的方法。通过在这些方法中去分析、比较,对有创新的方法进行讨论、验证、总结出公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