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人 使用日期 课题 初中 三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课型 新授 教案 类型 自主 主备人 杨朗 主管人 集体备课日期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研讨意见 合 作 释 疑 2、 读一读,写一写。 cuò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áng)不知所(措) 华裔(yì)论语(lún)儒家(rú)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自学目标】(9分钟) (1)再次认真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 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三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 检查反馈:(1)a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a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2) 提出问题 b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3-12) 分析问题 c 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13) 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15分钟) 自由读课文,先自主思考,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完成下面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 杨朗 学习 目标 1.掌握格物致知的含义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抓住论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 神的人。 重点 难点 教具 目标1、3 目标3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明 标 自 学 首先视频导入引出新课。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并检查预习情况。 1、了解作者。 【知识链接】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导入新课:
点 拨 拓 展 的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3)本文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检查反馈: (1)a《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2节) b“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 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 消极地袖手旁观。(第13节) (2)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第13段)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 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三、课堂小结。(2分钟) 结合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填空。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 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的合格人才。 四拓展延伸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联系实际,体验反思: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 清的对象 教后感 堂堂清天天清 3、把错的字词整理在错题集上。 板 书 设 计 达 标 训 练 【检测环节】当堂检测。(5分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书》 《礼》《易》《春秋》。 3.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点) 论据: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据、对比论据 1、完成学案上全部内容。 2、整理并处理本课练习《补充习题》《同步练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