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
第一部分 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2.简述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 3.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4.简述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5.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6.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7.《氓》中弃妇形象分析
8.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9.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10.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11.简述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12.简述先秦诸子的特点 13.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14.简论《孟子》的文学价值 1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16.简述“香草美人”意象具有哪些内涵 17.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8.简述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19.简述汉大赋的成因 20.简述汉大赋的特点
21.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2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23.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 2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5.简析《氓》中女主人公三次涉淇水的作用 26.简析《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27.《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 28.《项羽本纪》,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29.简述《陌上丧》“罗敷夸夫”一段的作用 30.简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全诗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
1
1.举例谈谈《诗经》的思想内容。 2.举例说明《左传》的文学成就。 3.试比较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异同。 4.论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6.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7.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8.试论《史记》的艺术成就。
9.《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10.试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1.试述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
12.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的认识。 13.你喜欢屈原吗?谈谈你的看法。
14.试谈谈你对《离骚》抒情艺术成就的认识。
15.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谈谈你对西汉散文成就的认识。
16.你认为汉赋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7.王国维认为赋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谈谈你的看法。 18.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对这句话是如何认识的?
19.《史记》描写人物从《左转》中继承了哪些手法? 20.《古诗十九首》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附:先秦两汉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答案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
3.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8. 思无邪: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诗经》思想内容纯正的意思。
9.今文三家诗:《春秋》过于简短而语义隐晦,因此出现了一些对之解释的著作。有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以及战国齐人公羊高撰的《公羊传》和战国鲁人穀梁赤撰的《穀梁传》。《公》、《穀》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以史实叙说历史。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
3
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1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毋生写定;《穀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
13.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4.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5.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16.《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7.楚辞: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
18.风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
19.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2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