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说不痛苦都是假的,但其实最多的是辛苦。下定决心准备考研是从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的,所以想说:只要努力开始,一切都来得及。
在这场考试中,我确实也发挥出了最佳实力,多少也算是逆袭,成功上岸。对于开始的过程来说谁也做不到完美,所以只能在有限时间内,争取做最有效的提升,更要关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避免在不擅长的地方出现更大的问题。话说回来,对于所有科目来说,付出与分数是成正比的,所以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学习!一定要掌握好基础,循序渐进的努力用功才行!
对于备考策略,之前从很多学长学姐经验贴里学到的再加上自己这几个月的经验,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我不是什么大神级别的人,也不能够帮助自认为是学渣的孩子复习没几天就能逆袭成学神,但是我的这些经验对于跟我一样,资质普通的考生来讲应该还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首先,我不鼓励大家去经历头悬梁锥刺股的那种学习的刻苦,都什么年代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远比头悬梁锥刺股来的让人开心。
下面就讲讲我的备考经验吧,也希望大家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中国农业科学院大气科学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01)高等数学货或(702)化学
(802)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或(807)气象学与气候学或(901)植物生理学及生物化学
参考书目为
1.陆景陵《植物营养学》 2.胡霭堂《植物营养学》 3.吕贻忠《土壤学》 先介绍一下英语
现在就可以开始背单词了,识记为主(看着单词能想到其中文章即可,不需要能拼写)从前期复习到考试前每天坚持两到四篇阅读(至少也得一篇)11月到考试前一天背20篇英语范文(能默写的程度)。
那些我不熟悉的单词就整理到单词卡上,这个方法也是我跟网上经验贴学的,共整理了两本,每本50页左右,正面写英语单词,背面写汉语意思。然后这两本单词卡就陪我度过了接下来的厕所时光,说实话整理完后除了上厕所拿着看看外还真的没专门抽出空来继续专门学单词。按理说,单词应该一直背到最后,如果到了阅读里的单词都认识,写作基本的词都会写的地步后期可以不用看单词了,当然基础太差的还是自动归档到按理说的类别里吧。
阅读就一个技巧,做真题、做真题、做真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常规阅读就40分,加之新题型、完型填空、翻译都算是阅读的一种,总之除了作文基本都是阅读,所以得阅读者得天下啊。阅读靠做真题完全可以提升很大水平,当然每个人做真题以及研究真题的方法不一样,自然达到的效果不一样,这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于阅读,首先要做题并校对,思考答案为何与你的选择不同,并把阅读中
不懂的单词进行记录并按照上面提及的方法对单词进行识记。第二遍:做题,并翻译全文(可口头翻译),有利于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
在开始做题的时候,并思考出题者出每道题的意图、思考出题人的陷阱设置。第三遍时应能做到明白出题人对每个选项是如何设置陷阱的,每个选项的错误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错误以及出题人为什么要这样出题。一篇阅读做三遍并不是一次就把这三遍做完。打个比方,我先按照上面提及的第一遍的方法把阅读从99年到07年先做一遍,再按照上面提及的第二遍方法把阅读从99年到07年再做一遍,再用第三遍的方法再做一遍。如此三遍,你的阅读经过几个月的定有巨大提高。
至于完型填空和翻译,我认为无需刻意练习,因为上述提及的练习阅读的方法也起到练习完型和翻译的效果。对于作文的学习(11月开始)我当初还是关注了木糖英语才发现更好的资料,并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诵并默写了20篇范文(10篇小作文,10篇大作文),到了考试的时候直接套用了模板和观点。
我认为作文没有太多技巧,唯一的技巧就是多背,多背范文多背一些好的观点,以至于在考场上能写出有思想的文章。至于模板问题,我认为还是有模板比较好,虽然套用模板可能会降低老师的印象分,但如果文章因为没有模板而写得毫无章法可言,很乱,那么给评卷老师的印象会更差,因此不需害怕套用模板带来的后果。当然,如果你能把模板用得不像是模板,那么效果更佳。
(807)气象学与气候学专业课复习
专业课的复习,在七月份我打算在回学校后开始复习,复习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八月份整个月每天晚上花一个小时看课本,熟悉内容,那时候还没想到去购买其他专业课的资料。在八月份复习过程中,了解到考试大纲,和学校官网的
对比起来,内容还是有些出入,不过知识大同小异,是互通的,表述上有些许差异。这时候还没购买别的课本,记得第一次购买课本时,还买错了,后来在学姐帮助下,才购买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课本。与此同时,我在淘宝上也买了资料,里面包含一些真题,课本的资料等等。在重新看课本的过程中,发现考试大纲就是按照参考书章节知识点提要编写的,内容近似在9成左右。另外在购买的真题中,发现好多题目竟然是课本上的习题,更加明确了课本的神奇之处。
之后九月份一直以课本为主,本书的框架很清楚,我分为几个模块,区别模块可以以章节为区别标准,第一章大气概述,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四章大气的水分,第五章天气系统与天气过程,第六章气候的形成,第七章气候带与气候型;每一章节内容都标明其重点知识点和难点,分章节进行学习可以细致又具体地把握整本书的内容。里面有大量的细小知识以及重要理论和原理。比如某知识点是必须倒背如流的。我统计了近5年的真题考点,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和第四章大气的水分就是常考点,比如说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如何判别大气稳定度和气压随高度分布的定性解释;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形式;促使空气运动的力;地转风、梯度风的概念、形成、风压定律;气环流的概念,三圈坏流的模式及风带、气压带的形成,实际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等都是常考知识点,因此需要具备总结归纳对比各个理论。在九月份期间,在复习课本的同时,边做笔记,节省了很多对比分析知识点的功夫,整整一个多月,我记得是国庆最后那天,完成了基础的笔记,全部都打在电脑上,划分为七节。
十月份和十一月份两个月每天早上和傍晚背诵一个多小时,把基础的知识点全部记住,重点理论对比分析的,每天晚上用一个小时左右重点学习,在这两个月期间,对专业课学习的体会越加深刻,我认为,课本知识点并不多,全部掌握之后就是如何在心中有一个大框架,因此在对基础笔记添加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手写了11章节的知识点框架和各个章节联系导图,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后,对整体框架又有进一步的认识,便开始训练一些综合性大题。这些题目能很好的强化对各个章节知识点的融汇贯通能力,比如说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