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1 份食盐、1 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 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一张咖啡过滤袋、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投影图片出示:食盐和沙混合物,你有什么办法将食盐和沙分离?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板书) 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
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
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 2. 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么样来分离?(引导学生根据食盐和沙不同特点来设计方法/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现象?)
3. 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 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并把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
4. 展示烧杯,食盐哪里去了?可以怎样将沙和盐水分开? 方案一: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
7.怎样将食盐和水分离?(把水蒸发了) 8.展示蒸发装置,并学习操作规程。 9.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分离食盐和水。 方案二: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食盐怎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7.提供蒸发装置,学习操作要求。
8.学生实验操作,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 9.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
10.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
引导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 2. 水再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物质。)
3. 食盐和沙混合后是怎么分离的?追问水到哪里去了? (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 4.在分离食盐和沙的食盐过程中你还有发现? 四、课后拓展:
1. 准备:木屑、铁屑、磁铁、纸、水、烧杯、网筛 2. 木屑和铁屑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利用铁屑能磁铁吸的特点,利用木屑在水中是浮的、铁屑在水中是沉的特点)
【板书设计】】
7.混合与分离
食盐 能溶解在水中
过滤 蒸发 沙 不能溶解在水中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 让学生记录食盐和沙的特点,在比较观察食盐和沙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后,修改补充。
【作业设计】
1. 在蒸发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 )来加热。 A. 外焰 B.内焰 C.焰心 2. 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分离木屑和铁屑。 A. 网筛 B.风车 C.磁铁 3. 石棉瓦在蒸发实验中的作用是( )。
A. 支撑 B.盛放物体 C.使物体受热均匀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第 8 课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
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都是物理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断地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证据。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知道了物质之间的一些变化是可逆的。而本节课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水和纸、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物理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