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着·收获着·快乐着
作者:温升茅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第8期
——音乐教育叙事
瑞安市职业中等专业教育集团学校 温升茅
【前 奏】接到任务要参加市里的说课比赛,时间紧迫,接到通知时我就在诧异了,从来没参加过这类比赛,而且是代表的是我们专业组,我想这水平可不能太低了。当然,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为了这十二分钟,我到处查询、收集资料,请有经验的老教师赐教,反复捉摸环节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对于课堂,不敢说是百分之百的把握,可心里还是有些许底气的,只要能够正常发挥,有序进行每一个环节,这过程应该不会“跑调”吧。
主题:
1.“会面”说课
从教以来第一次接触说课,这一次的比赛,我学习了说课的有关知识,并进一步地透析说课的内涵。说课关键在于说出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三个方面。同时,说课中,教学过程设计不能过于笼统,应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么教的依据。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课不同于教案,教案所展示的是“这节课怎样上”,而说课则侧重于“为什么这么做”,也就是“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比如为什么设立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针对这种情况,会采用怎样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措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怎样处理教材;为什么要选配这样的问题、习题等。在初步了解说课涵义基础上,我又阅读了一些关于说课的相关书籍,参考了网络上优秀说课稿,为写好自己的说课稿做铺垫。
2.了解对象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因此在说课稿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适应性,考虑学生对教师行为会作出的反应。因此在说课稿中,应包括学生情况分析,并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考虑最多的是自己怎么教顺口顺手,怎么做才能表现自己的才能,而较少考虑这种做法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显然只考虑教师自己怎么教而不顾及学生怎么学的教学设计,即使再好的教学设计,可能都是无效的。
3.思路清晰
清晰的说课思路能使听课者较好的把握整体,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一目了然,同时也使说课者本身更容易的掌握整个课堂,在说课比赛中挥洒自如的展现教学过程。
例如在《娃哈哈》的乐曲弹奏练习环节,我以导学方式分四个步骤层层递进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⑴双手练习:由于和弦的编配比较简单,学生们进行简单的练习就能顺利完成双手练习的任务。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柱式和弦整齐弹奏,也可以使左、右手的协调能力得到提升。我所设定的提高左、右手协调能力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在这个环节得到落实并为下一教学环节的展开打下基础。
⑵分析练习:出示的a和声小调音阶及各级和弦音,学生对照各级和弦对练习曲目中左手和弦进行分析。在儿童歌曲伴奏中,最常用,而且比较容易掌握的是Ⅰ、Ⅳ、Ⅴ基本音级的组合,这个组合是进行伴奏编配的基础,所以在学生接触歌曲伴奏编配的开始阶段,我将教学的技能目标定为能够准确的分析和运用基本音级为歌曲配伴奏。
⑶自由选择:出示abcd四种不同伴奏音型,有柱式和三种不同节奏型的半分解和弦形式,X XX、XXX、XX XX,教师示范讲解指法和触键技巧,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一种伴奏音型进行练习。这四种选项中仍然安排柱式和弦,是考虑到学生的弹奏能力的差异,自由选择也使学生更直接的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可以胜任的伴奏型,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⑷分组讨论展示评价:学生们在练习之后,根据自己练习内容进行分组,即选择相同伴奏音型练习的组成一组,进行小组讨论练习。组内成员进行分析和评价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弹奏展示并阐述本组选择的伴奏音型的特点及亮点。而且组内的学生互评与组组的学生互评,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
4.共同反思
结束了我的说课,接下来就是大家一起评课交流。所有的听课老师针对我的课作了分析与评价,基本评课结果如下:
值得肯定之处:
⑴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获得能力的提升。
⑵在本课教学中,能够把( 互动、互助、互评)的“三互”教学模式贯穿于整堂课。
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主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素质。
⑷在乐曲的弹奏环节,通过奏、析、范、评等步骤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本课任务。
⑸教师的基本功到位,语言精炼。
……
不足之处:
⑴乐曲的艺术处理缺少了。
⑵为比赛的紧张因素,说课过程中的教师示范没有现场展示。
……
尾声
在诸多老师的评价中,紧张而又痛苦的一天终于结束了。这次说课比赛是我教师生涯中难得的经历与磨练,是宝贵的,锻炼人的,这是一次进步的机会,更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我的感想
感谢这次比赛,是它让我真正地成长了一回,经过这次活动,我认真想了一回,想自己的教学能力,想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想自己的课堂教育机智。
1.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过程是死的,方法是活的,让死的变活,让活的更活。
教材是书本提供给老师的教学参考内容,学生是教师要进行教育服务的活生生的人,过程是人设置的流水线,方法是教师设计的策略。在这些课堂的因素中,有的是鲜活的,有的是死板的。而我们的音乐课堂应该让死板的变活,教师可以通过组合、整合、借助等方式来处理教材,让它变活。
2.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水平的课堂教育机智,来应对与处理课前或课上的偶然突发事件。
教育机智是对一个教师的一种职业高要求,但是面对现在越来越难教的“聪明”孩子,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日趋增多,作为一名教师已经应该具备一定水平的教育机智,来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事件,来更好地处理各种偶然事件。
在课程改革实施的今日,如何将教师自身角色进行转变应该说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是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成长的。我认为自己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通过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思考学习中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