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正截面破坏 B 剪切破坏 C 主筋粘结破坏 D 斜截面破坏 15.不同种类的构件具有不同的破坏机制,(B )将引起弓形等的“捏缩”效应,并随着主筋在混凝土中的滑移量的增大以及斜裂缝的张合向Z形曲线发展。 Ⅰ、正截面破坏 Ⅱ、剪切破坏 Ⅲ、主筋粘结破坏 Ⅳ、斜截面破坏
A. Ⅰ、Ⅱ B Ⅱ、Ⅲ C Ⅲ、Ⅳ D Ⅰ、Ⅳ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振动按其形式分,可分为 简谐振动 、 复杂的周期振动 、 随机振动; 和无周期的复杂振动 。
2. 共振法 是利用频率可调的激振器,使结构产生振动,逐步地从低到高调节激振器频率。随着频率的变化,结构的振动强度也随着变化,当激振器频率接近或等于结构固有频率时,结构振动最强。 3. 脉动法 是利用环境中的微弱振动来测量实际结构动力特性的一种实用方法。 4. 钢筋与混凝土的锚固 的疲劳破坏常发生在采用热处理钢筋、冷拔低碳钢丝、钢绞线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 5.通过 .伪静力试验 ,能获得结构构件超过弹性极限后的荷载变形工作性能(恢复力特性)和破坏特征。 6. 低周期反复加载试验 是把计算机分析和恢复力实测结合起来的半理论半经验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7.采用 伪静力试验 ,这种试验方法的设备比较简单,甚至可用普通静力试验用的加载设备;加载历程可人为控制,并可按需要加以改变或修正;试验过程中,可停下来观察结构的开裂和破坏状态。
8.采用计算机与试验机联机对试件进行加载的试验方法称为 拟动力试验 。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1.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所产生的动挠度往往比静挠度小。 ( Х ) 2.测量结构振动时,安装在结构上的振动传感器的质量应尽可能大,才能不影响结构的振特性。 (Х ) 3.结构动力特性是结构的固有特性,包括固有频率、阻尼、振型。 ( √ ) 4.激振就是使结构产生激烈的振动。 ( Х ) 5.使结构产生自由振动的激振方法有:突加荷载或突卸荷载,或者加一冲击荷载。 (√ ) 6.结构动力特性的测定方法有:自由振动法、共振法和脉动法。 (√ ) 7.拟动力试验是指计算机与试验机联机对试件进行加载试验。 ( √ ) 8.伪静力试验的结果通常是由荷载-变形的滞回曲线以及有关参数来表达,它们是研究结构震性能的基本数据。 ( √ ) 9.在动力反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强度要比静力低周反复加载降低10%以上,由此可见动力加载对变速率所产生的作用。 ( Х ) 10.结构伪静力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结构在经受模拟地震作用的低周反复荷载后的力学性能和坏机理。 ( √ ) 11在结构试验中,人们发现加载速度愈低,引起结构或构件的应变速率愈高,则试件强度和弹性模也就相应提高。 (Х )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结构中遇到的动载一般有哪两类?振动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结构中遇到的动载有两类:振动与移动荷载。振动试验的目的是测定结构的动力特性、
结构的响应及结构的破坏特性等。
2.研究性疲劳试验一般研究哪些内容?
答:研究性疲劳试验一般研究以下内容:1)开裂荷载及开裂情况;2)裂缝的宽度、长度、间距及其随荷载重复次数的变化;3)最大挠度及其变化;4)疲劳极限;5)疲劳破坏特征。 3.检验性疲劳试验一般研究哪些内容?
答:检验性疲劳试验,通常是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经历规定的荷载重复次数的荷载作用期间及之后,对下列内容进行检验:1)抗裂性能;2)开裂荷载、裂缝宽度及开展情况;3)最大挠度的变化情况。
4.对建筑结构振动的研究有哪些方面,列举其中三个?
答:1)减震与隔震研究;2)减轻和防止地震灾害;3)风震研究;4)建筑物承受其他振动荷载的研究,如冲击、爆炸等。
5建筑结构抗震试验按照试验方法和试验手段的不同,分为哪几类?
答:建筑结构抗震试验按照试验方法和试验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伪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和动力加载试验。
6.结构抗震试验的特点是什么?要求观测的内容有哪些? 答:结构抗震试验的特点是荷载作用反复,结构变形很大。试验要求做到结构构件屈服以后,进入非线性工作阶段,直至完全破坏;试验要求同时观测结构的强度、变形、非线性性能和结构的实际破坏状态。
7.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答: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三个主要优点是:1)试验设备比较简单;2)加载历程可人为控制,并可按需要加以改变或修正;3)在试验的过程中,可以停下来观察结构的开裂和破坏状态,便于检验、校核试验数据和仪器设备工作情况。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不足是由于对称的、有规律的低周反复加载与某一次确定性的非线性地震相差甚远,不能反映应变速率对结构的影响,所以无法再现真实地震的状况。
8.地震模拟振动台动力加载试验在抗震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地震模拟振动台动力加载试验的主要作用体现在:1)研究结构的动力特性、破坏机理及震害原因;2)验证抗震计算理论和计算模型的正确性;3)研究动力相似理论,为模型试验提供依据;4)检验产品质量,提高抗震性能,为生产服务;5)为结构抗震静力试验提供试验依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