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形成作业1:
小组讨论问题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1、个人讨论观点:
民族关系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力和民族发展,这些是民族关系的、热点和主题 2、小组讨论提纲:
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
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赋予的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是我们完全相信,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创造条件来安排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平等利益,民主权益,民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量表。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二、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 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因为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因此,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之,在我国民族关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尽可能采取特殊、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民族发展和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满足或照顾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发展利益。
形成作业2: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
(一)从历史情况来说,我国在政治制度方面长期存在两大主要特点: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中央集权。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则国力强盛、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分裂则国家衰败、民族分争、人民困苦。我国在解放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从现实情况来说,第一,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这种情况决定
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发展。第二,我国民族分布情况复杂,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显著,只有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第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只有在统一国家中采用民族区域自治这种形式,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各民族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和革命斗争中,不但建立了工人阶级同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也使我国各民族人民进一步团结起来,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一)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列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民族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马列主义从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出发,坚持建立集中统一的大规模的国家的原则。同时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建立现代真正民主国家的条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让各民族实施地方自治或区域自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纲领性原则。
(二)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发展
我国不仅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自治的论断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形式。这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实现。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自身及其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新阶段。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各项事业。这就能够最广泛的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中。
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的。二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为自治机关把管理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管理本地方的自然资源,并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国家的规划,优先合理的开发利用。
(三)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于协调各民族间关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目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边疆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
和统一至关重要。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有利于打击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形成作业三:
一、 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2、 民族属性、民族特征 3、 血缘
4、 社会、历史 5、 权利和利益 6、 阶级斗争 7、 大分散、小聚居 8、 1.9万
9、 提高民族素质、民主的组织形式 10、 设立和建设,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11、 发展与进步 二、 单选题
1.B 2.A 3.D 4.B 5.D 6.C 7.B 8.C 9.B 10.D 三、多选题
1.ABDE .ABE 3.ABD 4.ABCDE 5.ABCD 6.ABCE 7.ABCDE 8.ABCE 9.ACD 10.ABDE 四、辨析题
1.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的问题。 2.错: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3.错: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的主要标志。 4.错:民族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最终结果是语言的整合和文字的统一。 5.对
6.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五、论述题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答案: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众多民族生活、繁衍在中国这个统一国家内。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的发展相对后进一些,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由于多民族的存在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存在等原因,我国一直存在着民族问题,而且始终是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间题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间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各民族因为历史上造成的发展水平不一致而在享有各项平等权利等方面客观上受到不同程度了限制;特别严重少数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历史上遭受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程度不同,导致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使其中较落后的民族在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平等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在民族关系上的国情。新中国成立后,党根据这一国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齐步发展的重要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