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长》
语音导览说明
1、观众朋友:您好!
这里是我馆举办的《青岛史话》大型历史陈列
青岛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和风景旅游胜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域内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青岛史话》大型历史陈列分为“古韵悠长”和“岁月回眸”两大部分,展示了青岛上起新石器时期,下迄1949年建国前这段漫长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这印记青岛七千年身影的历史陈列,聆听先民们的进步足音,加深对青岛历史的了解。
下面请参观《青岛史话》第一部分——“古韵悠长”的陈列内容。 《古韵悠长》,分为“东夷文明溯源”、“齐国经济重镇”、“ 秦皇汉武巡疆”、“ 北方千载古港”、“ 道教鼎盛崂山”、“明清海防要地”六个单元。勤劳勇敢的青岛先民,在漫长的古代历史发展长河中,为炎黄子孙的文脉延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振兴,谱写的辉煌篇章。
2、第一单元 东夷文明溯源
据古籍记载,上古东方民族称东夷,青岛地区为莱夷之地。生活在青岛地区的东夷先民,以勤劳智慧及海洋地利优势,创造了具有滨海特色的东夷文化,与祖国各地的原始先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史前文明。 青岛地区目前已知最久远的人类文明遗址是即墨的北阡贝丘遗址。
2007年3—7月,山东大学考古队与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即墨北阡贝丘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7000多年前北辛文化时期的
1
文物标本及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各种文物,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房址20多座、墓葬51座.是青岛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这是发掘出土的陶片和贝壳。
这个遗址之所以被称为贝丘遗址,是因为先民们取其海利之便大量食用海贝,文化堆积中包涵丰富的废弃贝壳遗存,因而称为贝丘遗址。
3、青岛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 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整个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它是一处首次被认识的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叠压遗址,出土文物2000余件,发现墓葬160余座。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青岛地区先民已进入稳定的定居生活,与内陆同时期史前文化有所不同,除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外,家畜饲养业颇具规模,渔业仍为传统的重要经济生活来源。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制作精致的薄胎高柄杯(蛋壳陶)及黄铜冶炼技术,它是当时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重要标志 。
4、这件白陶鬶 是陶鬶中的一件珍品,距今已有约四、五千年的历史。它的颈部细高,口部捏出一个上翘的“冲天流”,腹部与空足连接处捏有一圈绳纽状的纹饰,把手上刻有三道弦纹。鬶腹的一侧,附着一个绳纽状鬶手。这件器物形态独特,制作规整,体表光洁,风格素朴,其造型宛如一只昂首挺胸、举止高贵的白天鹅,充分体现了制作者的巧妙构思。
鬶:是古代的一种陶制炊器。用于盛水、酒,或煮水。鬶的底部是三个空袋足。既增加了鬶的容量,又扩大了受热面,缩短了烧煮的时间。
5、这件黑陶镂空高足杯 出土于胶州三里河遗址,因器体薄如蛋壳,又有“蛋壳陶”之称。由于器体薄、杯身无法饰纹,所以只在杯足上部锥刺几圈小孔。
2
虽装饰手法简练,但朴素无华,漆黑有光,给人一种简洁、明快的美感,堪称黑陶器物中的精美之作。
黑陶,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它以浑圆工整的轮制器形,厚薄均匀的胎体,极高的烧结硬度,乌黑的色彩效果,构成黑陶特殊的艺术风格。龙山文化时期出现的制作精致的薄胎高柄杯,是当时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6、这是一个反映新石器时代东夷先民的生活场景。
建国后青岛地区先后出土了诸多新石器时期制作精美的陶器、石器和骨蚌器,还发现了房址、大量海鱼骨及大面积鱼鳞堆积坑。从出土的种类不同的器物及考古发现可知,先民们已用陶器烧火煮饭、盛放食物;用石质或陶质纺轮捻线,用骨针、骨锥等缝制简单的衣服;已能采用挖槽起基技术建盖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从出土鱼类的分布和洄游来看,除有沿岸近海鱼外,还有外海洄游性鱼类。出土的鳓鱼最长为450毫米左右、蓝点马鲛600毫米左右,梭鱼长达800毫米以上,说明当时具有较为先进的捕捞工具,否则无法捕到外海洄游性及如此大的鱼类。但由于目前我们除渔网坠外尚未发现其它捕捞工具,所以还只能停留在推测阶段
。
7、平度东岳石遗址1959年在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发现,按照国际惯例,以首次发现遗址的所在地名命名,1960年被考古界命名为岳石文化。岳石文化年代,相当于夏代至早商时期。通过1960年及1993年对东岳石遗址的两次发掘,共出土石、骨、陶器等文物近千件。岳石文化的发现,对了解和认识山东龙山文化以后海岱地区尤其是胶东半岛地区的东夷文化面貌,开辟了新的途径,
3
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考古的重要发现。这是在遗址中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双孔石刀、亚腰形石斧。
8、第二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列国内乱、诸侯兼并的局势。各国在纷争的同时,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今青岛地区当时为齐国属地,社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即墨古城和琅玡古港,在当时已发展成为齐国东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邑。
即墨古城 始建于东周,位于今平度市东南30公里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战国时期为齐国名城,因齐将田单曾在此用“火牛阵”大破燕军而闻名于世。即墨古城规模大,历史早,延续时间长,知名度高,文物遗存丰富,是我国留存至今重要的古城遗址之一。
即墨是当时齐国可以铸币的城邑之一,所铸钱币可以在全国流通。这是即墨古城遗址出土的“即墨之法化”刀币。
这是青岛地区出土的部分青铜器。
8、这是一个反映田单巧用“火牛阵”大破燕军的场景。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统帅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半年之内攻取齐国70余城,只有莒和即墨未被攻下。在齐国面临存亡的重要关头,田单继任即墨守将。他在燕昭王驾崩、太子乐资立为惠王后,一面派人向燕国诈降,挑拨离间,使燕王撤掉乐毅;一面智用火牛阵奇袭燕军。田单带领齐军,在夜间驱赶身披五彩龙纹衣、角缚尖刀、牛尾燃烧着韦草的千余头牛冲入燕营,大败燕军,很快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七十二座城池,并到莒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