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青岛史话--古韵悠长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3:11: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城把齐襄王接回都城临淄。田单破燕“火牛阵”,已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奇制胜的典型战例之一。

9、瑯琊古港 位于今胶南市瑯琊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方便,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全国五大港口之一。另外四大港口分别是位于今河北秦皇岛的碣石、位于山东烟台的转附、位于今浙江绍兴的会稽和位于今浙江宁波的句章。

这是一张反映齐吴瑯琊海战的画作 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派水师北上伐齐,直指齐国瑯琊海域。齐国沉着应战,在瑯琊海面布阵拦截。齐军利用鲁班发明的“钩拒”与敌船巧妙周旋,奋勇杀敌。吴国虽集中了国内精锐水师,但因远道而来,且连日风浪颠簸,体力和士气下降,最后被齐国水师打得仓皇败逃。

这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海上重要门户安陵邑居民使用的三件量器

这三件量器,一件名叫“子禾子釜”,有铭文109字;一件叫“陈纯釜”,有铭文34字;一件叫“左关鉌”,只刻有4字。清代咸丰七年(1857年)在安陵邑遗址(今胶南市灵山卫镇)出土。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齐国的旧量都是四进位的,而齐三量则把四进位改为十进位,不但计算方便,且在古代量器制度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使用度量衡最早的国家之一,“齐国三量” 与秦国商鞅量一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量器。这三件量器的出土,证明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已有较高的发展,并在度量衡制度方面逐渐趋向统一。这是有关“齐国三量”的考释资料。

10、第三单元秦皇汉武的霸业足音

5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瑯琊郡为当时全国三十六郡之一,今青岛地区大部分为瑯琊郡属地。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尤其是汉代冶铁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青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秦始皇、汉武帝亲巡海疆,登临瑯琊台,为青岛史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组反映秦始皇登临瑯琊台的雕塑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他为了镇服四海,曾5次出巡天下,三次巡游瑯琊,重新修筑扩建了瑯琊台,并在台上立刻石,为自己歌功颂德。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继位后,亦出巡全国,并登瑯琊台再次立碑,碑文由李斯所书。瑯琊碑和泰山碑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两方秦代刻石。瑯琊碑是现存秦代刻石中存字最多的刻石,有86字之多,泰山刻石仅存10字,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据清朝乾隆年间文献记载,琅玡碑“石高丈五尺,下宽六尺,厚二尺五寸。”到了光绪末年,碑石倒塌遗失。

1922年,诸城人孟昭鸿经过多年寻觅,终于在瑯琊台附近的山野中寻得残碑,存于县城,解放后运至北京,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该碑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但字迹仍然清晰可辨。您现在看到的是瑯琊刻石的复制品。

11、汉武帝登基后,亦曾到过瑯琊台,并在女姑山祭天拜祖。这是《汉书》中有关汉武帝东巡不其城的记载文照。

汉景帝时,封十二子刘寄为胶东王,建都即墨。东汉光武帝继位后,又封伏湛为不其侯,世代相居不其城。这是在不其城所在地今城阳区汉墓遗址中出土的卧鹿图案画像石。

6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促进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冶铁技术的快速发展,官、私冶铁作坊规模大、数量多。冶铁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铁器的大量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青岛地区出土的汉代铁犁。

这是一件与真人等高的汉代木偶 1978年在莱西县岱墅村西汉古墓中出土。整个木偶人用13段木条(块)组成,躯干、四肢都参照人体骨骼长短、粗细雕制,因关节处采用卯榫衔接,所以全身关节均可活动,可立、可坐、可跪。头颅用整块木头雕成,耳、目、口、鼻刻凿纯熟,形象逼真。木偶身高193厘米,到目前为止,古墓中尚未发现如此高大且全身关节均能活动的木偶,是一件较为珍贵的随葬品。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造像艺术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汉代画像石,多刻在石碑和墓室里。这是一块汉代双羊头图案画像石。

12、 这是一组北朝石造像 1980年在崂山法海寺(位于崂山区源头村东)门前东侧修路时发现出土北朝石造像。出土时有头部、肢体、石像底座等一百余件。由于破坏严重,这些石造像虽难以组成一尊完整的造像,但却比例匀称,衣纹流畅,造型优美,充分显示了当时造像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请大家到《古韵悠长》陈列的第二展厅继续参观。

13、第四单元举足轻重的千载古港

隋唐宋元时期,青岛地区逐渐成为对外交流和国内南北贸易的重要通道,从而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空前发展。

这是隋代双体木船的复原模型。1976年在平度市新河大苗家村泽河东岸出土。出土时船首已遭人为破坏,船体中部因火烧而残毁严重。通过古船复原模

7

型可以看出,该船实际是一艘低矮的双体木船,船体由两条粗大树干刳成的独木舟组成,两独木舟之间接嵌厚大木板,板下由方形木梁承托,木梁两头分别穿过两条独木舟以铁钉固定。木船所用树材,除少数船身为樟木外,多为金缕梅科枫香(南方树种)木。

据专家推测,该船总长约在23米左右,两条独木舟各宽0.62—1.05米,载重量约为20吨。出土时在船内还发现了许多陶器、瓷器残片及二枚隋“五铢”铜钱。该船的发现,为研究隋代青岛经贸航运的发展及造船技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14、这是一个再现了宋代板桥镇的繁荣景象的微缩景观。

板桥镇(今胶州市),设立于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585年),此后经贸航运逐渐兴盛。唐太宗征高丽时,曾在板桥镇海域的唐岛驻跸。入宋以后,由于北方西夏、辽、金的南侵,宋代朝廷封闭了山东半岛北岸的登州、莱州海口,板桥镇成为北方唯一的对外开放海口,并一跃成为全国海上贸易五大口岸之一。另外四个贸易口岸分别为广州、泉州、杭州和明州。当时中国与高丽的贸易交往频繁,为了接待高丽使节和商贾,还在板桥镇建造了富丽堂皇的高丽亭馆。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宋代朝廷又采纳了密州知州范锷的建议,在板桥镇设立了管理中外商人海上贸易的机关_市舶司,办理征税事宜,税率为十分之一,年税率可达三万贯,板桥镇是当时北方唯一设市舶司的贸易口岸,从而更加促进了板桥镇的繁荣。

唐、宋、元时期对中外商人在海上互市的商船统称为市舶。市舶司则是政府管理中外商人海上贸易的机关。

8

搜索更多关于: 青岛史话--古韵悠长 的文档
青岛史话--古韵悠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vhwy7lfr472h8v7sn2l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