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风险预防 - 党风廉政建设党课讲稿(39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 17:05:3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理蕴含着很大的职务犯罪风险,这里有几个案例。

2015年5月1号,新华社报道了这样一起案件,广东省纪检部门查处了一起72名干部涉案的乐昌市收受汇报腐败窝案。在该市11名常委中,包括市委书记在内的9名常委涉案,收受的红包礼金共计450多万元。这种塌方式的腐败之所以发生,会找到很多的原因。

那从涉案官员的思想层面来看,无疑不是有这样的意思,婚丧嫁娶、生病住院、逢年过节,收一点下属或朋友的红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存在这样的思想认识,的确,在一些地方,这样的礼尚往来已经由潜规则变成了一种明规则,老百姓戏言,一些领导干部逢年过节谁送的礼记不清,但没有送礼的人记得清,反映的也是这样的状况。但这种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的心理在当下已经成为触犯底线和红线的大问题,如果对这种是否正常的社会交往缺乏应有的警醒,职务犯罪风险就会现实地发生。所以,这也表明了对于过去习以为常的一些事情,或是一些习惯性的做法,在今天的新环境下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和警醒,这也是预防职务犯罪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种心理,要警惕补偿心理。补偿心理也是助长犯罪自我辩解的一种主要现象,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看到身边比自己学历低、能力差的人都发了财,觉得自己吃了亏,自己手中有权力、有资源,为何不能去发财致富?有了这种心理,那以权谋私的念头也随之产生。二是在职务升迁没有希望的时候,转而捞取

- 13 -

实惠,把手中的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三是接近了退休的年龄,认为两袖清风一辈子,再不捞一把没机会了,从而放松对自己对亲属的要求,最后晚节不保。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很多,在这里举两个典型案例。

原湖南省衢州市的政协主席郑樟林腐败案。郑樟林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民的儿子,成长成为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最后官至正厅,担任市政协主席。在其50岁以前,做到了奉公守法,认真履职,也因此获得了组织上的褒奖和民众的认可,但在其任职的最后十年期间,情形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表现在他思想上逐渐形成了有利于犯罪的辩解,这种辩解来源于他对自己退休后生活的考虑。在他给检察院写的一份材料中,郑樟林有这样的表述“我快要退休了,怕退休后现有的生活条件都将保不住,我任常务副市长期间,衢州当地的企业老板大部分,我都是支持过的,他们都住高档房子,开高档车子,自己退休后,先现有的生活水平都维持不了,就产生了趁现在收点钱,把房子改变一下的想法,所以就收了他们送来的钱”。

正是像这种犯罪的欲望与犯罪的合理化辩解的推动下,郑樟林从1999年到2009年这十年间收受了179万元,并在企业改制中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900多万元的国有资产流失,最终因犯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

本案从发案的过程当中来看,郑樟林担任衢州市常务副市长之后与企业老板接触的机会多了,在与企业老板交往的过程中开

- 14 -

始还能够把持住自己,保持作为一个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但自从收受了第一笔贿赂之后,郑樟林的观念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当官不可能一世,有物质保障才是最重要的,同时,以前主要忙于工作,对子女关心不够,现在也应该为他们多考虑,弥补一下心中的愧疚,这也是实践中,官员将公共权力化公为私的常见理由与辩解。类似于这类的辩解之所以能够形成,关键在于官员们与商界的不良社会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超越自己身份要求的过高的物质欲望,从而滋生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满足欲望的思想和意识。给郑樟林送钱的人多数是当地的企业家,也是郑的私人朋友,都以逢年过节的方式来行贿,有了朋友的这层身份,送钱的人感觉正大光明,收钱的人也感觉理直气壮,用郑樟林的话来讲,“我在这个岗位上待的时间很长了,有的时候也真把他们当成了真正的朋友,警惕性也就少了”。

此外,作为领导干部要慎重对待他人对自己的家属、子女和亲戚的照顾。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照顾,在本案中也有一个深刻的教训,根据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显示,在郑樟林任职期间就聘任他还在学校读书的儿子,担任企业的科技顾问,并支付了16万元的顾问费,这笔费用是一种变相的行贿,而且有了行贿这层关系,当企业老板开口要求办事的时候,还能正确履行职责吗?所以,对这类现象,值得国家领导干部深刻反思。

第三种是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心存犯罪后不会被查处,或即使查处也可获得从轻从宽的处罚,这是所有犯罪人中存在的一

- 15 -

种心理特征,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这种心理特征往往要更为突出。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有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认为自己地位高、权力大,党纪国法管不了自己,这也是在反腐倡廉时总有一些人不能够把自己摆入其中的一种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产生这种心理也有一定的事实根据,比如说有职务行为做掩护,犯罪方式比较隐蔽,在客观上增加了法律的困难,有靠山、有关系做庇护等。但我们更要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铁打的法律,流水的官”。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迟早总会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

第四种心理是法不责众心理。既然大家都在这样做,出不了事,做的人多了,就习以为常了。即使有事,也有人顶住,这往往是群体性案件当中的共同的犯罪心理。这种法不责众心理也是促成实施犯罪的一种常见心理因素。实践中,为什么窝案、串案大量发生?塌方式的腐败、系统性的腐败,不时地见诸报端,那从心理上看,法不责众的心理起了很大作用,但现实中可以看到,在现阶段,心理的盲区在强烈反腐的态势下已经被打破。

第五种心理是为公就无过的心理。认为在履职过程中,只要没有把好处往口袋里装,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单位或集体,就不应当被当做犯罪。这种心理在职务犯罪中也常见,这也正是滥用权力牟取地方利益和小单位利益,臵国家和人民利益于不顾的主要心理基础。

有这样一个今年发生的案件,2015年1月,原国家体育总局全局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赵磊,利用职务便利为河南省

- 16 -

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风险预防 - 党风廉政建设党课讲稿(39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vmo61h0i91is530855j3blzb1bwa600hr4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