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
析
随着关税壁垒作用的日益减弱,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更隐蔽、更难对付的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名目繁多且日益增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对浙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国内外的成果颇多。
1 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引力模型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双边贸易流量产生的影响进行最直接的评估研究。该研究通过对1980-1995年间12个国家的471个产业的双边贸易量的分析发现,进口国家单方面制定产品和生产方面的标准会抑制贸易量,但如果贸易双方共同制定的标准则可以促进贸易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标准可以为进口国家提供质量保证的观点(Moenius,1999)。
通过美国农业、矿业和制造业三个产业从96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数据分析技术法规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由于知识稀缺、生产设备落后、熟练人力资源较少等因素而无法紧跟发达国家所制定的技术法规,因而导致他们无法跻身存在较强技术法规壁垒的产品,只能将生产限定在不设技术标准或所设技术标准较低的产业(Azim Essaji,2008)。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从静态角度分析,TBT在设立之初,其实就相当于零配额,表现为数量控制机制。而出口方在进入进口国市场时,为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就要进行相关的检验测试,支付认证与鉴定手续所需要的费用,这就是价格控制机制。从动态角度考查,TBT的设置和对TBT的跨越是无止境的。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新的技术标准会不断出现,并被采用于新的技术法规之中,也就对进口产品形成新一轮的控制机制,从而形成新的TBT。这个过程就呈现出TBT——对TBT的跨越——新的TBT——对新的TBT的跨越……的不断交替循环变化的动
1
态过程(刘军,2006)。
2.2 浙江纺织品服装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而这三方在感到中国对其纺织服装产业的威胁越来越大后,结合其它政治、经济与环保等种种原因,制订了种类繁多的甚至专门针对中国的纺织服装方面的TBT。美国有强制性法案、绿色壁垒等,欧盟有生态标签、欧盟化学品新政策等,而日本除了类似美国和欧盟纺织服装业的TBT外,还要满足名目繁多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如国家规格、团体规格等(尹政平,2007)。
中欧双方每年的贸易都有所突破,但是两国之间也出现了许多贸易摩擦,阻碍着我国扩大对欧盟的出口。在对欧盟的技术性壁垒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欧盟国家通过不同方式出台了许多针对纺织品服装产品的环境标准和要求。表现最明显的当属2006年欧盟通过的一项新的化学品法规——《化学品注册、评估及许可法规》(REACH,即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该法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一种产品在没有被证明是安全产品之前就是不安全的”。它给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原本因为贸易“井喷”而受到限制的纺织品,现在又将因为原料而再次面临限制,不仅经济损失惨重,而且由此带来的社会连锁反应也是相当严重的(马文燕,2008)。
2.3 浙江纺织品服装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我国有关环保的法令法规及技术标准不健全,标准检查、检验设备落后。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比较混乱,既有国家标准,又有地方标准,还有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繁多但水平低下,不能有效的为纺织品服装出口提供技术指导。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对生态标签认证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出口企业自身对技术性壁垒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不甚了解,尤其是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并且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克服或预防,这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受技术性壁垒的主要原因(滕玉华,2005)。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在于:我国贸易方向过于集中。纺织品服装市场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家市场的需要。WTO有关协议中对贸易与环境的
2
规定存在缺陷,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提供了可乘之机。内部原因表现为: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环保意识淡薄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缓慢。技术与检测设备落后,标准总体水平低(黄青,2010)。
浙江纺织业的发展,主要走的是粗放式产业、中低端产品的发展路线,经营方式落后。产品加工的深度、精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新产品开发速度慢,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需求。近几年来,浙江省的电力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企业生产时间安排的难度加大,难以按时交货。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企业利润大大减小。在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当国外产品市场面临饱和时,同质化的中低档纺织产品企业,往往采取极具自杀性的“价格战”,打乱正常的经营秩序。浙江出口的纺织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又加上低廉劳动力,这就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不高,极易给人以低价倾销的印象。近几年,浙江省已是全国受反倾销、保障措施等立案调查最多的省份(孟宪嘉,2006)。
虽然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主要经济指标却稍逊周边省份。在纺织服装业结构转变的进程中,浙江的纺织服装业的确有着长足的进展。但也应清晰地看到,在同等市场环境,其它省份也有着较好发展势头。浙江纺织业技术创新起点不高,企业缺乏品牌效应。浙江纺织服装业的成本优势长期倚重于劳动力和原材料的资源禀赋。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这一优势在不断地被减弱。浙江许多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企业是从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中发展起来的。这种采取简单的制造加工,赚取微薄利润的做法,会使得省内各纺织品出口市场形成特定格局。当那些主要进口国家的市场发现变化时,企业就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贸易摩擦的频发也就在所难免(张鑑民,2007)。
2.4 浙江纺织品服装产业应对技术性壁垒的对策分析
要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应当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我国标准要全面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在继续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企业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对于由水平差异造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尽快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技术咨询机构,及时收集有关国家和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信息,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国内各级技术标准化机构及有关单位,直接为我国企业、部门提供技术信息服
3
务。我国出口企业要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比较稳定的份额,那么,必须转变经营思想,确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由出口贸易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力争在海外直接设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将技术性壁垒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胡伟辉,2002)。
从法律角度看,我们纺织业应对国外TBT时,总体上应确立“内外兼修,积极应对”的方针,即一方面要遵守WTO规则有关TBT的规定,了解并熟悉国外纺织业的技术法规、标准的立法动态;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和完善本国的技术立法和标准制定,加强对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管理,同时,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要在法律框架下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运用各种法律手段预防和减少国外TBT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利影响,寻求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化被动为主动(柳玉冰,2007)。
纺织企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国技术性壁垒的技术含金量也在日益增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大力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主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严格执行国际同样产品的领先标准。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还需要积极调整产品开发战略,大力开发环保型加工产品和功能性纤维及服装,同时也要转变经营思想。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优势集中在低价格上,很多企业的加工质量得到世界认可,但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纺织品服装品牌却很少,这就要求各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争创自主品牌。她还表示,在政府相关职能机构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掌握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向,宣传国外新的技术法规,加强预警检测工作,积极为本国企业跨越技术性壁垒提供必要的技术性服务。在基础性标准和方法标准中,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加强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鼓励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陈晓青,2009)。
总结而言,国内外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切入点各有差异,大部分都是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些相关理论入手,从整体的角度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政府所要采取的措施等。对于浙江纺织品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也没有形成体系。这凸现了本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4
参考文献
[1]王仲辉.跨越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金德友,韩建平.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朱钟棣.合规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和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胡伟辉.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2(11). [5]李铁铮.进一步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工作——访商务部科技司司长王晖[J].乡镇企业科技,2003(7).
[6]傅科杰,杨力生,刘德军,李峥嵘,宋心远.国内纺织品出口行业的现状及分析[J].毛纺科技,2004(09).
[7]滕玉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5(02).
[8]孟宪嘉.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6). [9]刘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影响及规避[J].科技创业月刊,2006(11). [10]柳玉冰.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3).
[11]王洁.技术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影响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7(9). [12]张鑑民.浙江纺织服装业面临的困境和突破[J].纺织导报,2007(06). [13]REACH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什么[J].毛麻科技信息,2007(3).
[14]尹政平.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J].北京城市学院院报,2007(1). [15]周必健,赵晶.重大变局下的浙江纺织品贸易——欧美设限以来浙江纺织品贸易增势和2008年新考验[J].浙江经济,2007(22).
[16]马文燕.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论坛,2008(S2). [17]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 [18]陈晓青.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J].纺织科技进展,2009(01).
[19]牛咏,章家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印度纺织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09(36).
[20]黄青.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21]付宝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22]王平.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