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总复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4:28: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锐意进取,确立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 齐头并进,完善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 因材施教,加大关键岗位的人才开发力度 配套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不断创新,加快技术和方法的现代化 第四章 公共事业改革 一、公共事业改革是世界性浪潮 (一)西方国家的公共事业改革

1980年代前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新公共管理运动”、“政府再造运动”,这场运动从形式上看是政府组织流程的重新设计,实质上是公共服务理念的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和内容的再造。 1、改革的基本动因

缓解财政压力、 因应公众舆论的变化和要求、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 2、改革的主要内容 私有化

市场化:合同出租,以私补公,内部市场,客户竞争 社会化:发挥非营利组织的功能,社区化,用者付费 地方化

3、改革的启示 从本国实际出发 进行大胆创新

将管理制度和法规的完善与管理技术和绩效的提高结合起来 (二)中国公共事业改革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时间上大体一致,也进行了公共事业方面的改革,但是进程缓慢、力度不大。 改革的历程:

从1978年开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进入改革期,回顾30来年的改革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重建与探索阶段(1978-1987) 深入与拓展阶段(1987-1996) 全面革新阶段(1996-)

二、公共事业改革的主要对象与基本思路 (一)公共事业改革的主要对象

西方国家公共事业改革的突破口是进行行政改革,即“政府再造”。

中国公共事业改革与行政改革也是密切联系的,但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承担着大多数公共事业,因此,其成为公共事业改革的主要对象。 事业单位成为改革主要对象的原由: 机构重叠、人员膨胀; 政事不分、职责不明; 管理僵化、缺乏活力; 结构失调、效率低下。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 分类改革:

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执法、经营服务、公共服务三大类别,分别采取回归政府、推向

市场、保留和撤销等不同的改革方式。 三、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与目标模式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

政事分开:解除政府与各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 职责分开,事业单位原来承担的政府职能,回归政府履行;各级政府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务性的工作,交给事业单位去完成。 管理方式及手段分开,政府只是宏观监督与管理,具体事务由事业单位管理;除政府授权外,事业单位不能运用行政手段。 事企分开:部分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促使其企业化。逐步实行股份制和民营化,实现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 管办分离:切实转换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角色和职能 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其要行使产权、财权、领导任免权,并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事业单位具有的经办权(管理)应自主;对于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事业单位,政府在具体管理权限、政策、方式上应有所不同。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 非营利机构模式 政府责任模式 中间模式

四、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趋势与问题困境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趋势 明确事业单位的性质

实行分类改革,创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 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管 抓好重点改革领域

统筹规划、统一推进和综合协调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困境 由于中国事业单位性质复杂、涉及面广,改革需要巨额财政资源与多方利益调整;特别是中央各部委事业单位众多,决策者担心由此引发社会震荡;以及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在与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中理顺诸多关系等等,从而使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着一些困境。 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困境: 第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难以和市场经济相衔接,这就导致许多模糊地带,如事业单位体制上应当怎样改革,事业单位要采取何种法人制度、何种产权组织形式,应当形成什么样的运行机制。

第二,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和针对性的改革目标,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一刀切”现象比较普遍,要么国家“保起来”,要么“推向市场,自生自灭”,从而产生“二政府”或者“过度市场化”现象,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缺乏与事业单位改革相配套的措施。首先,对于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各项活动的法律法规约束尚未形成,使得国有资产流失难以避免;其次,社会保障制度配套不足,分流人员的抵触情绪大而增加了改革的不确定性;最后,政府的调控机制没有形成,监管模式还不到位。 第四,集团利益难舍难分,改革阻力很大。事业单位主管部门难以主动割断与其所属事业单位的利益关系;事业单位领导也持消极态度;事业单位是精英聚集之地,有较强的谈判能力。 五、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一,事业单位改革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 第二,事业单位改革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第三,事业单位改革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解决现有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但是,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是取消全部事业单位,而是着重于调整和规范。 第五章 教育事业管理(重点) 一、教育事业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孔子 教育是要立人。 鲁迅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蔡元培 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陶行知

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黄全愈 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

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 康德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 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 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教导,启发 。 《现代汉语词典》

“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使明白道理 。 《新华词典》 广义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管理 广义教育管理 包括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它是以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为自己的管理对象,以教育法令、法规为管理的基本依据,对整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系统及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教育投资、教育督导、教育结构管理方面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从而实现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狭义教育管理

是指学校管理,它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的管理对象,它的管理类型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原则、管理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及领导人员,以及学校内部与外部关系的管理,目的是有效地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

教育预测:是教育决策的前提,主要根据教育现状分析,寻找提高工作质量、学生质量和教育投资效益的最佳方案。

教育决策: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得失成败。 教育计划:是实施教育决策的行动纲领,是教育决策的具体化和系统化。 教育组织:是对教育系统中的人、财、物的配置,保证决策和计划的顺利实施。 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对过去工作进行质量评价,为教育决策服务。 二、国外教育事业管理体制、模式和经验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类 教育管理体制:指教育系统活动中,国家、社会、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的组织方式。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组织制度、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职权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类:

以市场经济模式为根据,有分散型、集中型和混合型;

以不同国家高教管理体制特点为根据,欧洲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以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形式为依据,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集权与分权混合制。 2、集权制高教管理体制及模式 以法国和前苏联为典型

优点:可以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统一规划和调配;可以有效地监控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缺点:体制僵化,难以灵活地满足社会多方面要求;中央全面控制,容易出现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

3、分权制高教管理体制及模式 以美国为典型

优点:具有灵活性,针对地方的服务工作较强。

缺点:中央或联邦政府的控制力较差,过分依赖市场,从而导致一定的松散性和盲目性。 4、混合制高教管理体制及模式 以日本为典型 优点:可以使高等教育从各层次和各方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部省直接管理的国立大学、地方政府设立的公立院校、私立院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上有分工。

缺点:由政府管理的国立和公立院校运行机制僵化,政府管理太具体;对私立院校投资和政策上不重视,导致质量较差。

总之,国外集权、分权和集权与分权混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或模式各有自身特点,每种体制中的国

家的高等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它的缺陷。几种体制或模式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分权国家逐渐增

加对教育的影响力,集权的国家在增加地方的权力。但是所有国家一个最重要的相同点,那就是加大

了学校的权力。 三、我国教育事业管理的改革和完善 1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沿革 形成时期(1949-1952年): 对旧有公立大学改革,收回私立性质的教会大学,将原有的私立大学改为公立大学,由新成立的高等教育部统一管理。 发展时期(1953-1978年): 规定了高校的隶属关系,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中央部委负责管理,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确定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制度。 改革时期(1978- ):

搜索更多关于: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总复习 的文档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总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vtzq0nihw4oweg0piqs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