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少年时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忆少年时”教学设计
【单元设计理念】
第四单元主题设计指向为成长经历给我们的人生启示,从作品欣赏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好的艺术享受。我们的主题阅读教学实施不能够脱离我们教材本身,从某种角度讲,我们的教材就是主题阅读开展的生发点。从主题阅读教材编写上来看也明确的反映了这一点,每个单元都与主题阅读相契合,每个单元中编写的小专题又与我们的单篇课文相对应。在本次的主题阅读教学中通过课内教材的学习与主题阅读的整合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学生的阅读课程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让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单元所选编的文章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题材,其中鲁迅的《故乡》作者回忆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经历带来的精神的冲击,通过闰土与杨二嫂两个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在多难交织下的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以及封建制度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悲剧。当代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则是以小孩子的视角反映了小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带来了精神上的成长和担当。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则是映射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观下的亲情的淡漠,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兄弟于勒的态度的不断变化,让人心碎凄凉。 【教学过程实施】:
《故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主体情节。 2、把握闰土与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 3、解读深刻的时代背景下的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闰土与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 2、解读深刻的时代背景下的小说主题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学生集体阅读与自主赏读方式,学习上采用先学后教方式,通过学生的先行阅读获得体验感知,结合特定时代背景的解读理解文章,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互动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并简介背景 2、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3、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学生把握整个故事情节,针对故事情节梳理作者的行文脉络:回故乡——在故乡(順叙与插叙)——离故乡。
明确:情感基调——悲哀。(板书:悲哀) 4、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
学生经过讨论,概括悲哀的原因主要是:那时那地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给自己的精神冲击。
①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
②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朗读指导:读这部分要欢快,流畅,充满新奇,神往之感。
5、人物形象分析:闰土与杨二嫂
结合最主要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交流讨论成果:
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分析上,学会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推演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命运的原因。这个环节的处理一定要注重细节,注重落实在具体的语言上。)如:
(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悲哀。
3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3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
②杨二嫂的变化让我心冷:
杨二嫂在二十年以前是豆腐西施,在我们当地是有名的豆腐主人,整天擦着粉,红嘴唇;多年以后的杨二嫂活像细脚伶仃的圆规,每每显出鄙夷的神色。
6、阶段小结: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告诉人们什么?
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在了解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