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生活用电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2.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安全用电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安全用电的原则,并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2.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防雷的重要性;两种类型的触电和触电的急救
学习课时:1课时 预习检测:
小组间对照基础训练上课前预习答案 一、明确目标:
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设疑导学
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出示图片:高压危险的标志.
提出问题: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该如何避免这种危险?
三、合作探究
1.电压越高越危险
提出问题: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
学生回答:变压器上;电塔上;路边的电线杆上;配电房外有……
提出问题:为何电压越高越危险?多高的电压才算是“高压”?多低的电压才算是“安全电压”?
组织学生根据欧姆定律分析:“为何电压越高越危险”?
学生交流讨论: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一般而言,导体的电阻是不变的,所以电压越大时,流过该导体的电流就会越大.所以电压越高越危险.
教师讲述:平时我们习惯把1 kV以上的电压叫高压,1kV以下的叫低压,但这样的区分并不表明它对人体没有危险!要想知道多大才是安全的电压,这就要了解人体对电流的
反应特征了.
投影下表:电流对人体的作用特征
电流 (毫安) 作用特征 50~60 Hz交流 0.5~1.5 2~3 5~7 8~10 20~25 50~80 90~100 300以上 直流 开始有感觉——手轻微颤抖 手指强烈颤抖 手部痉挛 手已难于摆脱电极,但还能剧痛, 无感觉 无感觉 感觉痒和热 热感觉增强 手指尖到手腕剧痛 手迅速麻痹,不能摆脱电极,剧痛,热感觉大大增强,手部肌肉不强烈呼吸困难 呼吸麻痹,心房开始震颤 呼吸麻痹,延续3秒就会造成心理麻痹 作用0.1秒以上时,呼吸和心脏麻痹,机体组织遭电流的热破坏 收缩 强烈的热感觉,手部肌肉收缩、痉挛,呼吸困难 呼吸麻痹 ——
教师指出:上表不是直接从实验得来的,而是从触电事故的统计资料分析得来的.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人体的安全电压是多少吗? 学生回答:不高于36 V.
出示题目;人的双手之间干燥时的电阻是1 000 Ω~5 000 Ω,潮湿时是200 Ω~800 Ω,如果在双手间加36 V的电压,计算一下此时的电流分别是多大?
学生开始计算,教师巡视,并投影个别学生的计算结果.
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计算结果,对照上表的数据以及作用特征,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比较数据,讨论后回答:当双手干燥时,所接的电压36 V已经是最大的电压了,因为此时的电流已经是7.2 mA了,已经快不能摆脱电极了,若电压再升高,则电流就会更大,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36 V已经是最大电压了.倘若此时双手是潮湿的,那人体流过的电流将更大,此时的36 V电压并非是绝对安全的电压了.
教师讲述:根据欧姆定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阻值不变的电阻而言,电压越高,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对于电压不变的电阻而言,阻值越小,电流也就越大;电流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危险.
板书:电压越危险 2.常见的触电事故
提出问题:在用电过程中,最害怕的是什么?有没有见过或听过有人触电?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 学生看书,讨论
(1)什么叫触电?
(2)家庭电路中触电的类型和触电的原因? (3)有哪些情况可能引起触电?
(4)有人触电时,如何急救?
教师讲述:几种类型的触电.
a.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人体触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 b.常见触电方式: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它们共同特点是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了火线;另外还有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c.触电急救:触电后应马上使人脱离电源,然后进行现场急救. 3.安全用电原则
总结安全用电的原则. 4.注意防雷
播放课件中关于雷电的视频资料. 介绍雷电的危害及保护.
四、测评反馈
完成十分钟小练习 五、归纳拓展 板书设计
一、电压越高越危险
经验表明,只有不高于36 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二、常见的触电事故
触电的两种方式: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 三、安全用电原则 四、注意防雷
雷电是大气中的剧烈放电的现象,避雷针的作用就是防雷.
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