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a表示雨水补给;b表示冰川融水补给,故B项正确,A项错误。c主要在春季补给河流,应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d的补给量全年稳定,应为深层地下水补给,故C、D两项错误。
2.对该河流夏季流量变化影响较大的补给类型是( ) A.a C.c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a夏季补给量大且变化大,故A项正确。 考向 2 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考查
(2019·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B.b D.d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
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 第(1)题,河岸越陡峭,河面宽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蚀较强烈,侧蚀微弱;另一方面,河流两岸岩性相近或者岩性单一,河水对两岸的侵蚀差异小,形成近乎直立的河岸。第(2)题,由材料知,该河段多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由于位于美国内陆高山,4~6月降水较少,而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季节性积雪融水不断增多,河流流量不断增大,受制于两岸陡峭的河谷束缚,河流水位不断上涨。融雪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小,导致含沙量小,泥沙淤积少;随着河流流量不断增多,流速不断加快,对河床的侵蚀加剧,河底变深。第(3)题,一方面,该河段8月份主要受雨水补给,由于多暴雨,坡面侵蚀强,河水搬运能力强,水土流失加重,使河水含沙量增多;另一方面,暴雨导致河流的流量与流速变化大,一旦流速下降,河水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就会迅速淤积于河底。
考点三结合“区域认知”,落实“地理实践力”,认识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考情报告] 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局部地区的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多以洋流模式图或局部大洋图、等水温线图为命题载体,考查洋流的判定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兼有综合题。
(2018·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 A.海水流动快 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2)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
A.降水少 C.海气温差大 思维流程
B.辐射强 D.风力强
尝试作答 (1)B (2)C
1.运用“综合思维”,掌握洋流分布的判读方法
洋流分布的判读,特别是洋流的流向,也是多年来重要的高频考点,导致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掌握读图方法以及不能提取图中有用的信息。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一般从以下方面进行:
(1)根据常用纬度与环流方向判断
第一步:根据纬度确定海区:0°与45°之间为中低纬环流,45°~90°之间为中高纬环流(中心分别为30°或60°,即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
第二步:根据南北半球确定洋流方向(顺、逆)。 第三步: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
(2)依据海水等温线数值在南北方向上的递变规律判断
若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则该海域在北半球;若海水等温线的数
值自北向南递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下图,为北半球海域。
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掌握渔场形成原因 海洋渔场的形成除了与洋流有关以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很重要:
(1)沿海大陆架地区海水浅,光照条件好,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易形成渔场。
(2)河口地区的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为鱼类和浮游生物提供养料。 (3)温带海域气温季节变化大、海水易上泛。
上述条件都有利于渔场的形成。还要注意的是,除了四大渔场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小渔场也与洋流有关,考生在解题时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形成的小渔场;索马里半岛东侧海域,夏季由于西南季风吹拂,形成上升流,是寒流,也有季节性渔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