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 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完成时间:100 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 1.本卷共 26 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2. ,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孟子《鱼我所欲也》) 4.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5.请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为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加油鼓劲: , 。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 6-9 题(12分)
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甲诗的作者是 ,乙文选自《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
8.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前两句作者哀叹自己身世坎坷,自怨自艾。 B.甲诗表现诗人誓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英雄气概。 C.乙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本文观点“生于忧患”。 D.甲诗与乙文同样都是作者用以抒发心志的作品。 9.乙文列举了六位名人的事例,这六人的共同特点
是 ,作者列举事例的目的是 。(4分)
崇奏捕蝗
①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10—13 题(12分)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请夜设火,坎其旁, 且焚且瘞,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妖,今妖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
⑤
④
②
③
[注释]①崇:宰相姚崇。②瘞:yì,埋。③特人不用命: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力。④移书:传递文书。诮:qiào,讥讽。⑤无年:荒年。 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蝗乃可尽( ) (2)分道杀蝗( )
11.文中画线句子“除天灾者当以德”的翻译,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消除天灾的人应当是品德高尚的人 B.消除天灾能够使自己功德高尚 C.消除天灾应当凭借德行 D.消除天灾是因为有德行
12.概括故事情节,在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13.故事结尾倪若水“惧”是因
为 。(2分)
二、现代文(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7 题(18分)
触摸社会的另一张脸:表情包
①以色列博物馆近日举办的埃及象形文字展览中,将古埃及象形文字与人们今天使用的表情包进行了比较。专家说:“人们日常使用的表情符号实际上与象形文字具有同等价值,当人们使用表意文字书写时,图像变得比文字更强大”。事实上,表情包早已经蔓延到了网络社交群体。
②表情符号这一创意可以回溯到1982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ASCⅡ码字符“:-)”出现于美国某大学校园电子公告板上。90年代末,随着国内第一批即时通讯软件(如 QQ 等)开始普及,我国最早一批网络表情符号应运而生。
③之后,网络文化迅速更迭,从最初用纯字符组合成的表情符号,到后来图形化的表情符,再到当下借图片(或动图)用于表达情感、情绪的表情包,或者辅以具有特别意义的文字内容,表情包呈现出多样化元素的组合,产生了极强的表现力。一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的表情、神态,表情包可以完美地表达出来,它补足了纯文字通讯的短处,满足了人们在虚拟社交中情绪表达的需要。
④人们在互联网生活中更加依赖表情包,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反过来也影响了互联网的社交生态。例如,在互联网中一直热度不衰的“葛优躺”,便是借用表情包表达着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被用以形容人们在生活中颓丧、倦怠、压力大的生活状态。使用这一表情包的年轻人居多,他们通过表情包建立起了基于普遍情绪的群体认同。
⑤由于表情包进一步多元化,它也应和了互联网的文化传播特性,成为了重要的资讯传播手段。近年来,大量表情包随社会热点而产生,它也因此成为社会热点的记录传播方式之一。热点事件、话题,被表情包用视觉符号传达出来,或讽刺,或调侃,往往能取得爆炸性的传播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