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独立原则是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相互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应用独立原则时,图样上没有加注符号,但应在图样或技术文件中注明:公差原则按GB/T4249-1996。
4-11 包容要求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标注?
答:包容要求(ER)是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相互有关的一种相关要求。它只适用于单一尺寸要素(圆柱面、两反向的平行平面)的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间的关系。
E。 采用包容要求的尺寸要素,应在其尺寸极限偏差或公差带代号之后加注符号○
采用包容要求的尺寸要素,其实际轮廓应遵守最大实体边界,即其体外作用尺寸不超出其最大实体尺寸,且局部实际尺寸不超出其最小实体尺寸。
对于孔 Dfe ≥ Dm= Dmin 且Da ≤ D L= Dmax 对于轴 dfe ≤ dm= dmax 且da ≥ d L= dmin 4-12 最大实体要求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标注?
答:最大实体要求(MMR)是相关要求中的一种。既可以应用于被测要素,也可以应用于基准中心要素。
M”;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时,应在被测要素形位公差框格中的公差值后标注符号“○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中心要素时,应在被测要素的形位公差框格内相应的基准字母代号后标M”。 注符号“○
1) 最大实体要求用于被测要素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时,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应遵守其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即在给定长度上处处不得超出最大实体实效边界。也就是说,其体外作用尺寸不得超出其最大实体实效尺寸。而且,其局部实际尺寸不得超出最大和最小实体尺寸。
对于内表面(孔) Dfe≥DMV 且DM=Dmin≤Da≤D L=Dmax 对于外表面(轴) dfe≤dMV 且dm=dmax≥da≥d L=dmin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时,被测要素的形位公差值是在该要素处于最大实体状态时给出的。当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偏离其最大实体状态,即其实际尺寸偏离最大实体尺寸时,形位误
21
差值可以超出在最大实体状态下给出的形位公差值,即此时的形位公差值可以增大。
若被测要素采用最大实体要求时,其给出的形位公差值为零,则称为最大实体要求的零形位M”表示。 公差,并以“0○
2) 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
可逆要求(RR)是当中心要素的形位误差值小于给出的形位公差值时,允许在满足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出下扩大尺寸公差。
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时,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应遵守其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当其实际尺寸向最小实体尺寸方向偏离最大实体尺寸时,允许其形位误差值超出在最大实体状态下给出的形位公差值,即形位公差值可以增大。当其形位误差值小于给出的形位公差值时,也允许其实际尺寸超出最大实体尺寸,即尺寸公差值可以增大的一种要求。因此,也可以称为“可逆的最大实体要求”。
R”。 采用可逆的最大实体要求,应在被测要素的形位公差框格中的公差值后加注符号“○3)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时,基准要素应遵守相应的边界。若基准要素的实际轮廓偏离其相应的边界,即其体外作用尺寸偏离其相应的边界尺寸,则允许基准要素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其浮动范围等于基准要素的体外作用尺寸与其相应边界尺寸之差。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时,基准要素应遵守的边界有两种情况:
(1)基准要素本身采用最大实体要求,应遵守最大实体实效边界。此时,基准代号应标注在最大实体实效边界的形位公差框格下方。
(2)基准要素本身不采用最大实体要求时,应遵守最大实体边界。此时,基准代号应标注在基准的尺寸线处,其连线与尺寸线对齐。
4-13 下列形位公差项目的公差带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圆度和径向圆跳动公差带;
(2) 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和端面全跳动公差带; (3) 圆柱度和径向全跳动公差带。
22
答:(1) 圆度是指被测圆柱面或圆锥面上任一正截面的圆周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对被测球的球心也是如此。其公差带是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径向圆跳动公差被测要素围绕基准线并同时受基准表面的约束旋转一周时,在任意测量平面内的径向圆跳动量均不得大于给定的公差值。径向圆跳动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公差值t且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个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2) 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是指被测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垂直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端面全跳动公差是被测要素在零件和测量仪器之间作相对位移下,作若干次旋转,此时在被测要素上各点间的示值差均不得大于给定的公差值,测量仪器或零件的相对位移必须垂直于基准轴线的方向。端面全跳动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垂直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3) 圆柱度公差是指被测圆柱面必须位于半径差为给定公差值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圆柱度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心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径向全跳动公差是被测要素在零件和测量仪器之间作相对位移下,围绕基准线作若干次旋转,此时在被测要素上各点间的示值差均不得大于给定的公差值,测量仪器或零件的相对位移必须沿着公共基准轴线的方向。径向全跳动公差带是半径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同轴的两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4-14 最小包容区域、定向最小包容区域与定位最小包容区域三者有何差异?若同一要素需同时规定形状公差、定向公差和定位公差时,三者的关系应如何处理?
答:最小包容区域是指对被测要素施以最小条件时所形成的包容区域最小,即包容被测实际要素的两理想要素所形成的包容区域为最小。最小包容区域主要用于评定形状误差,包括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
定向最小包容区域即在上述最小包容区域概念基础上,增加了对方向的约束。定向最小包容区域主要用于评定定向误差,包括平行度、垂直度和倾斜度。
23
定位最小包容区域即在上述最小包容区域概念基础上,增加了对位置条件的约束。定位最小包容区域主要用于评定定位误差,包括位置度、同轴度和对称度。
若同一要素需同时规定形状公差、定向公差和定位公差时,三者的关系为T形状<T定向<T定位 4-15 轮廓要素和中心要素的形位公差标注有什么区别?
答:轮廓要素一般是外表面的素线,其形位公差标注为一数值,不加注符号“φ”; 中心要素是理想要素,又因为中心要素都具有对称性质,所以其形位公差标注时,一律加注符号“φ”。 4-16 如何正确选择形位公差项目和形位公差等级?具体应考虑哪些问题?
答:形位公差项目的选择:应充分发挥综合控制项目的职能,以减少图样上给出的形位公差项目及相应的形位误差检测项目。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测量简便的项目。
1 形位公差特征的选择的总原则:在保证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使形位公差项目减少,检测方法简便,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考虑零件的几何特征 (2) 考虑零件的使用要求
(3) 考虑形位公差的控制功能:各项形位公差的控制功能不尽相同,选择时应尽量发挥能综合控制的公差项目的职能,以减少形位公差项目。
(4) 考虑检测的方便性:确定公差项目必须与检测条件相结合,考虑现有条件检测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当同样满足零件的使用要求时,应选用检测简便的项目。
2 形位公差等级(公差值)的选择:形位公差等级的选择原则与尺寸公差选用原则相同,即在满足零件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低的公差等级。
(1) 形位公差和尺寸公差的关系:一般满足关系式:T形状 (3) 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关系:一般情况下表面粗糙度的Ra值约占形状公差值的20%~25%。 (4) 考虑零件的结构特点 形状 =KT 尺寸 在常用尺寸公差等级IT5~IT8的范围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