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可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B. 改变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能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C. 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糖类、胆固醇组成的 D. 动物细胞之间能发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物质经协助扩散或者主动运输进出细胞膜时,通过改变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空间构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还有少量糖类,其中脂质主要是磷脂,在动物细胞膜上还有少量胆固醇。动物细胞发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详解】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信号天线”,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故A正确;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是载体蛋白,若改变这些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会影响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故B正确;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才有胆固醇,故C错误;细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故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C。
2.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同一种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不一定相同
B. 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不再吸水与细胞壁的作用有关 C. 胞吞和胞吐只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D. 无机盐离子的跨膜运输不一定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小分子、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细胞膜运输物质的功能具有选择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载体蛋白运输物质具有专一性;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详解】同一种物质进出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
胞是主动运输,A正确;置于清水中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会出现渗透吸水,但受到细胞壁的限制,细胞吸水一段时间后将不再吸水,B正确;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也可能是胞吐和胞吞,如神经递质,C错误;无机盐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也可能是协助扩散,如神经纤维兴奋时,钠离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C。
3.三位美国遗传学家发现了控制生物节律(即生物钟)的分子机制,其核心组件的简化示意图如下(PER蛋白是与生物节律有关的关键蛋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大脑皮层中有调节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
B. PER/TIM蛋白复合物、mRNA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 C. PER/TIM蛋白复合物对PER基因表达的调控属于翻译水平的调控 D. PER蛋白积累后抑制PER基因的活性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分析:早晨,PER/TIM蛋白复合物降解,对PER基因的抑制解除,PER基因转录得到相应mRNA,在细胞质中翻译得到PER蛋白,不断积累,在夜间达到最大浓度,PER蛋白和TIM蛋白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后抑制PER基因的活性,转录减弱。据此答题:
【详解】调节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故A错误; PER/TIM蛋白复合物能进入细胞核,而mRNA只能从细胞核出来,且核孔对物质的进出也有选择性,故B错误;PER/TIM蛋白复合物对PER基因表达的调控属于转录水平的调控,故C错误; PER蛋白积累后抑制PER基因的活性,早晨,PER/TIM蛋白复合物降解,对PER基因的抑制解除,所以属于负反馈调节。故D正确。
4.细胞呼吸是细胞内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等一系列代谢活动的总称。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细胞外的葡萄糖分子可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过程
B. 用14C-葡萄糖研究肝细胞的糖代谢,可在线粒体等结构中检测到放射性 C. 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都可叫作酒精发酵
D. 人体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因此人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葡萄糖参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用14C-葡萄糖研究肝细胞的糖代谢,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产生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因此在线粒体等结构中可以检测到放射性,B正确;对于微生物来讲,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可叫作酒精发酵,高等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程不属于发酵,C错误;人体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但是不能在无氧条件下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此人不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D错误。
5.羊草是素色异爪蝗的主要食物,为研究放牧牛、羊对素色异爪蝗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某草原开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放牧方式 素色异爪蝗多度(%) 羊草盖度(%) 无牧 10 45 羊单牧 15 55 牛单牧 5 25 注:1.多度与调查样地上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盖度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与羊草的生长状况呈正相关
A. 草原上成群采食的牛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特征
B. 调查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C. 适度放牧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 实验结果表明,牛单牧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可见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层面上的。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能力比较小的动物,比如昆虫卵的密度、蚜虫及跳蝻等。适度放牧,可调节能量的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群落的空间特征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的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而草原上成群采食的牛体现种群的空间结构,A错误;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活动能力小,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正确;适度放牧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实验结果表明,牛单牧与无牧相比,素色异爪蝗多度降低,可见牛单牧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
【点睛】本题易错A项,不能区别于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种群的空间结构指的是一个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群落的空间特征指的是群落内各种群的分布特征。 6.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A.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B. 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C. 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植株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 D.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狭义的基因重组包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广义的基因重组还包括DNA重组技术。
【详解】S型菌的DNA能进入R型菌,并与R型菌的DNA重新组合,进而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故A选项正确;控制豌豆圆、皱的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因此,圆粒豌豆只能发生等位基因分离,而不会发生基因重组,故B选项错误;AaB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B与b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与B或b、a与B或b自由组合,因此会产生AB、Ab、aB、ab这4种类型的配子,发生了基因重组,故C选项正确;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故D选项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7.人体血糖的平衡可以为细胞正常代谢提供能源物质。下图1表示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糖调节的途径,其中a、b、c、d代表具体的细胞或结构;图2是图1中靶细胞接受激素作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刺激b,引起b的膜内电位变为___________。由b→a过程中,产生的信号形式有____________。
(2)a分泌的激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其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体现了激素作用的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结合图1分析,图2中靶细胞膜上可以接受的信息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正电位 (2).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3). 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 肝细胞 (5).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 胰高血糖素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血糖含量降低,将刺激b感受器产生兴奋,沿c传入神经作用与神经中枢下丘脑,下丘脑整合信息,将兴奋经d传出神经作用于a胰岛A细胞,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释放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血糖含量降低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释放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肝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