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自从1978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已经长达多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各行业提供专业人才的神圣使命,使我国在研究生的数量以及培养规格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1994年研究生扩招开始至2006年,我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逐年大幅度增加,“考研热”的现象引人注目。
但是从2007年起,“考研热”开始出现降温现象。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128.2万人报名,与2006年相比增加7000人,增幅仅为0.55%[1]。而2008年是继2007年考研人数一降后再降,全国报考人数仅有120万,比上年减少8.2万人,出现负增长。2009年考研人数比2008年略有上升,全国报考人数为124.6万,比2008年增长4.6万,但增长幅度较以前仍明显下降。详细见图一①。
1997-2009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和各年人数增幅140120100806040200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报考人数(万)报考人数增幅(%)
图1.1 1997-2009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和各年人数增幅
从图1.1可以发现,从1997年至2006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都在大幅度增长,但到2007年以后,研究生报考人数止住了急剧上升的趋势,而且在200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每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幅来分析“考研热”降温的现象。从图1.1可看出,2002年后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幅逐渐下降,而在2005年和2009年有个小小的上扬,这可能与2005年硕士研究生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网上报名以及外语听力测试从初试调整到复试中进行这两个原因[2]和2009年国际经济危机以及国家教育部推行增加研究生数量以缓解就业的政策有关。总体上,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幅呈急剧下降趋势,8年内从2002年的35.65% 跌至2009年的3.83%,且在200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从以上数据可见我
①
搜狐网.2010年牛市:考研人数突破性增长.http://learning.sohu.com/s2009/kyns/.2009-3-25
- 5 -
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
国“考研热潮”正在降温。
1.2 我国考研特点
1.2.1 录取比例平稳波动
在研究生报考人数渐显降温的同时,我国近几年研究生录取比例保持平稳波动状态。详见图1.2②。从图1.2可以看出,从1994年我国研究生扩招开始,研究生录取比例在扩招后的几年平稳增长。到2003年有个急剧下降的波动,但近几年我国研究生录取比例呈平稳波动状态。
每年我国研究生录取比例454035302520151050录取人数录取比例
图1.2 我国研究生录取比例
1.2.2 缺考率上升
在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幅下降的同时,缺考率却在一些地区急剧上升,如2007年上海地区3.3万名报名者中完成最后一场考试的不足2.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缺考率约为20%,比往年最高值15%又上涨5个百分点③。
1.2.3 名校崇拜升温
虽然考研总体人数下降,名校的竞争程度反而更激烈。名牌大学,不管其专业的冷热和师资强弱,均是众多考生互相竞技的首选目标。2008年全国共有214450名考生报考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比去年减少7127名,降幅为3.2%。这是继2007年之后,2008年报考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研人数再次减少。但是相比而言,北京的名校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报考人数过万人的北京高校有4所,分别是北京大学(20756人)、
②
搜狐网.2010年牛市:考研人数突破性增长.http://learning.sohu.com/s2009/kyns/.2009-3-25
③
考试大网.报名数下降缺考率上升,考研降温“证据确凿”.
http://www.examda.com/Kaoyan/Express/20070125/092440601.html.2009-3-25
- 6 -
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17639人)、北京师范大学(13400人)、清华大学(11798人)④。其中北大报考人数最多,这四所高校的合计报考人数占报考北京硕士研究生人数的近三成。这说明大部分考生对名校研究生教育回报的预期寄予厚望。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考研:全称是本科生研究生入学考试,本文中的考研既指攻读脱离原来单位的全日制研究生,也包括在职教师攻读的教育硕士。
混同均衡:本文中的混同均衡是指有能力和没能力的学生都选择同样的教育水平。 之前备受关注的“考研热”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有关“考研热”的研究主要有: 赵延东,刘永树[3]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对教育作了分析,把“考研”定义为一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分析了个人是否进行这种投资的决定因素为“考研”可能给他带来的好处有多少,即预期收益和“考研”的总成本之间的大小关系。
李红霞运用成本——收益和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考研热”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并认为“考研热”是理性的考研者针对经济发展、制度和政策变迁的影响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后趋利避害的结果。
而2007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公布之后引起了很多学者对“考研热”潮降温的分析,主要是运用机会成本和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来分析降温缘由。主要有:
上官剑[2]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持续了多年的“考研热”潮降温进行解释,并认为“考研热”降温对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是正常现象,对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利大于弊。研究生教育在量上的稳定,正是大学提升教育质量、重建核心文化、加强学术号召力的契机,亦是大学无法推卸的责任。
刘娟,万文涛[5]立足于“考研热”社会原因分析和“考研热”降温原因分析,认为研究生培养机构改革刻不容缓,并针对研究生培养机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美国,申请研究生学院(Graduate School)称作“考研”,因为虽然有考试,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申请研究生院的人的背景很复杂,有刚刚毕业的学生,也有很多社会在职人员。美国的应届大学生申请研究生院的数目也逐年增长,据报道,2004年至2008年毕业的美国大学生中,只有部分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到了工作,而其余的学生则只能考研、等待第二次择业,抑或从事一些效益差的、很不满意的工作。据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即将毕业的美国大学生面临着一个“不容乐观”的就业市场,许多人因此选择继续深造的道路⑤。
[4]
④
周凯莉.考研整体退烧为何名校热度依旧? 不是选择是信
仰.http://www.jyb.cn/ks/ky/kysx/t20080102_134766.htm.2009-3-25
⑤
人民网.美国大学生因毕业求职难转而考研.
http://news.163.com/2004w01/12419/2004w01_1073032894725.html.2009-3-26
- 7 -
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
1.4 研究的意义
“考研热”降温是社会和个人冷静思考的折射。历经11年的“考研热”,我国近两年考研报名人数呈现大幅滑落,这种现象背后既隐藏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又有复杂的个人因素。
如今用人单位更趋理性,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对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的需求降低,而且像对本科生一样,要求从基层干起,过去的那种各单位纷纷以高薪厚酬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现象难得一见了,可见高学历文凭贬值了。然而就业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种变化会对就业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本文将运用信号传递模型分析“考研热”降温现象,以探求我国“考研热”降温的深层缘由。并在最后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出几点建议。通过对“考研热”降温的分析可以给众多想考研的人们提供一个更客观的选择依据,让想考研的人们作出更为理性的选择。同时能引发对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教育体制转型问题的关注。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