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打印版 【部编】2020春季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
全册精品同步练习 (含答案)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说明:此文档是本人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参考教参中有关阅读方面的应知应会点精心编写而成。27篇课内阅读与2020人教版新教材完全同步,每课一练,题型丰富,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节省了您在题海中苦苦寻觅的时间。阅读后附有参考答案,不用在为答案而伤脑筋!您也可打印成册,发给学生当阅读作业使用,相信做完全套试题,您的学生阅读能力定会显著提高! 下载后删去本段提示即可! 第一课 古诗三首
(一)《绝句》
迟日江山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暖睡鸳鸯。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绝句》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______。作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________。
3“燕”字是_________结构,按部首查字典应查_____部,再查______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
4.“迟日江山丽”中,“迟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日》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号_______________。 2.“惠”的读音是_______,可组成词语__________;“崇”的读音是_______,可组成词语________。
3.全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七种景物。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描绘了江南_________时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三衢道中》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__,号__________。 2.这首诗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描绘了_____时节三衢道山中的美丽景色。 3.“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中,“泛”的意思是_________。“却”的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 《燕子》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的柔柳,红的黄的白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那双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了。
另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枝木杆,几痕细线连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多么有趣的一幅画呀! 1.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吹拂(fó fú) 似的(sì shì ) 纤细(qiān xiān) 电杆(gān gǎn)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聚集( ) 休息( ) 有时( ) 蔚蓝( ) 3.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句话运用了_____的修辞方法。 4.扩写句子:小燕子飞回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篇课文共______个自然段,按照由____及_____的顺序写出了小燕子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第三课《荷花》节选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 用“____”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花骨朵(gū gǔ) ○2 挨挨挤挤(āi ái)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