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不分净污贵贱,易经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卑”是使人感到亲切的意思,而不是“卑贱、低下”之意。由此可知,“男尊女卑”并不是对女性的歧视与贬低,对男性地位的抬高。
所以,笔者认为,离开传统说传统,而用西方理论来看待中国文化,这是因小失大,舍本逐末,不理智的行为。
二、《说文解字·女部》女字及其词族文化解读
《说文解字·女部》在《说文解字》中共238个字,加上七个新附字,共245个字,可算是一个大家族了。现对其做分类解读。
(一)“女”字原始形义文化解读
1、还原女字字形的原始真貌
通过对《说文解字》女部字中“女”字字形的文化解读,还原“女”字字形的原始形貌。《说文解字·女部》:“女,妇人也,象形,王育(为许慎作书所博采的通人之一)说。‘凡女之属皆从女。’尼吕切。”《释名·释长幼》:“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也。故三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青徐州曰:忤也。始生时人意不喜忤忤然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像揜(掩)敛自守之状”。徐灏《段注笺》:“(女)像交手敛(收拢)衽(ren,衣袖)之状,以别于男子也。”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女,像两手相交,席地而坐之妇女侧面形。”在甲骨文里,女字形像交手在胸前而端坐的人形,这正是温柔贤惠、端庄优雅的女子形象。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女)像跽而两手有所操作之形。女工之事,多在室内也。”古代女子一般不出门,其生活空间主要是家室中,而交手端坐是女子在其室内的惯常姿态,所以以此姿态的人形表示女子。
孔广居《说文疑疑》:“侧立俯首敛手屈膝,柔顺事人之貌”。是说“女”象屈膝交手之形,也即下跪的形状,表现女子温柔恭顺的形象。但是后人却以此跪姿为卑贱,被人们所轻视。这种看法无疑是以今律古,大错特错了。后代人不知古时,不论男女,皆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铺席,两膝着地,臀部落在双脚脚跟上。这是坐息之状,根本没有轻视女性之嫌。《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裴松之注引《高士传》说管宁“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箕股又叫箕踞,屁股着地,两腿前伸叉开,形状极像簸箕,故称。今人经常采用这种坐姿。但是在古代,这却是轻慢非礼的姿势,《弟子规》:“勿践阈,勿跛倚,
勿箕踞,勿摇髀”。而《礼记·曲礼上》:“若夫坐于尸,立如齐。”即我国古礼是:坐着要像代为受祭人那样端正,站着要像祭祀那样恭敬。如果说要把轻视女性的帽子安在“女”字上,那么男性的席地而坐,不也是轻视的表象吗?只因“男”之构字《说文》:“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因主外,尤其是以耕田为主要谋生手段,所以造字从田从力。才没有因跪坐之姿视为男性卑贱。因女主内,居家扫地,女红,下厨,教子等等。相对于男性,不出闺门,居家为多,所以以跪坐之形造字;女性崇尚美,阴柔优雅,这种曲线象形正好表现了女性的美感特征。
2、女德与母仪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享国最为悠久,达八百年之久。周朝之所以能长盛的原因,与周朝的三母教导与培养子女是分不开的。《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徳,思不逾阈。”王季母太姜,文王母太任以及武王母太姒:三母都是厚德载物的圣人,她们教导出来的王季、文王、武王、周公,都是事迹流传千年的圣贤。周朝以礼治、仁德治天下,积累的德行深厚,这也得力于三位贤德母亲的教导。所以后世称妻子为“太太”,根源就在此地,正是希望妻子都能够学习太姜、太任、太姒,把儿女培养成为圣人贤人。印祖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三太的行持,正是后世女子最好的典范。《南史·儒林传·司马筠》:“<内则>云:‘择於诸母与可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姆。’此言择诸母,是择人而为此三母,非谓择取兄弟之母也。”择德行修养姣好的女性而为其母,这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女性教育孩子的极其重要。由此看来,古人是尊重女性的,而非歧视女性。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技巧过人也。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时然后言,不厌于人。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矣。此四者,女人之大节,而不可乏无者也。”2周代三母正是拥有此四德,才教育好王季、文王、武王、周公,使他们德行传承久远。
2
陈静瑜.齐家治国,女德为要[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1-9.
(二)表女性之美的字
1、对女性之美的理解偏颇
“好”《说文》:“美也,从女、子。徐锴曰:子者,男子之美称,会意。” 从字形结构看,自甲骨文至楷书,也是一脉相承的并无两样,都是由“女”与“子”两部分组成。唯一有变化的,也只是古文字中的“好”结构较灵活,“女”与“子”的位置可以左右互易而已。段注: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凡物之好恶,引申为人情之好恶。又,杨雄《方言·二》:凡美色或谓之好。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引戴侗说与此相仿:“妙好女微(美)妩之属皆从女,人情所欲,莫甚于女也。”《说文》里有不少训“好”诸字,有十四字均训为好:媄,色好也。姝,好也。姣,好也。(注:姣谓容体壮大之好)嫙,好也。(注:《齐风》:“子之还兮”,韩诗作嫙。嫙,好貌)。还有嬮,媌,妌,婠,嬥,等等。这些是段注的依据。段注本义“好”专指女性之美,后却扩大为泛指一切美好事物。但是仔细分析,与许慎“好”为“美也”未必相符。还有“从女、子”怎会推出“好”意,许慎没有解释,而段注亦未讲清。如果说“从女、子”等于“女子”——女人,并列关系便成为修饰关系了,不符合会意字的构字原理。
有的学者认为,在男性的社会,男子将女性的美看成是生育子女,传宗接代,作为男性享乐的工具。并从一些表示女性“美貌”的字来看。比如,“娙,长好也。(注:体长之好也。故其字从巠。)”女子体态的纤长作为男性欣赏的标准。“孟郊韩愈《城南联句》:“海岳错口腹,赵燕锡描清”。“清”《说文》“竦立也”。《后汉书·张衡传》:“舒妙婧之纤腰兮”“婧”为纤美貌。” 3
2、正视“女性之美”
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女性的身材是纤细的,柔美的。女性的“好”,徐锴之说为是,至少比较符合周秦以来“好”的实际情况。《诗经》中“好”字出现很多。比如《鹿鸣》:“人之好我”,《女曰鸡鸣》:“知子之好之”,《彤弓》:“中心好之”,这些“好”义为喜欢、喜爱,而《关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常棣》之“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则可以作为是对“好”字作的注。《书·洪范》“好”字很多,如“予攸好德”,“汝佛能使有好于而家”,“于其无好德”,“无有作好”,“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分别训美,善或私好。“好”的本义应为青年
3
王亚丽.从《说文解字》的男部与女部字看男权[J].青年文学家,2012,(11):136-138.
男女——君子淑女相悦相爱之好,“洵美且乐”。“好”字的正确理解应为喜爱。
《说文》中赞美女性,形容女性美丽的字还有很多,比如“媚,悦也。” “妩,媚也。”“嫣”、“媛”、“姣”、“娴”等均是形容女子美貌的。
(三)表女子贬义的字
1、女旁贬义字文化解读误区
中华民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歧视确实存在,但是有学者认为在造汉字时也加入了这种思想。再加上中国人习惯凭偏旁部首识字辨义,几乎已成为世代汉族人们学习语言文字的一种心理定势。在这种心理定势的影响下,人们在使用和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不禁会想到女部字含有贬义的一些汉字是否是专指女性的,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和贬低。这些女部字所表示的不好的,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是否反映了当时女性的一些生活状态:低贱、卑弱、男性的附庸、传宗接代的工具等等。
于是,有不少学者对从“男尊女卑”的角度研究女部偏旁的贬义字的观点是有偏差的。比如,夏丏尊认为“女部”所列的字足以说明中国女性的屈辱。表人性缺点的共二十八字:妄、妨、婪、奸、嫉、妒等等,人性缺点原是两性共有,不应专归于女性;可从字的构造上看来,竟好像只有女性有缺点,而世间一切的罪恶,都是女性包办似的。这也许是“女性中心说”的一种滑稽的证据。4翟淑英认为:在女部汉字中反映出了女祸意识:“红颜祸水”“英雄难过美人关”等,无论家国大事小事,都把罪责归于女性头上。男尊女卑观念、男性对女性的鄙视心态、女性之喻中残存有性别歧视。5安丽荣认为: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一直延续数千年的男性社会中,男性在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女性失去话语权。直到今天,男性主义话语权仍然存在于汉民族的意识观念中。女性地位低下,加上男性的歧视,在造一些“坏字眼”的汉字时便强行加上了“女”字偏旁,如嫉、妒、奸、佞、嬾(懒)、姘等等。6有人在《16汉字之错:既不尊重女性,又误导儿童人生观?》一文中举出16个歧视女性的汉字,分别有“娱”、“耍”、“嫌”、“嫉”、“妒”、“婪”、“奸”、“佞”、“妄”、“妖”、“奴”、“娼”、“妓”、“姘”、“婊”
4
夏丏尊.汉字所表现的女性的地位[N]怕老婆的哲学——人生情趣系列[M].北京: 群言出版社,1993:347-349. 5
翟淑英.“女”族字及“女”族词语的文化阐释[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95-97. 6
安丽荣.《说文解字》女部字的文化意蕴[M].沧桑,2004,(2):145-1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