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韩永箫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是新课程改革引导教材编写的一个突出亮点。《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学生探究性的阅读文学作品。这对学生摆脱程式化的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进行个性化解读,是由文学作品本身的多义性和丰富内涵决定的,同时读者受阅历、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对不同的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本专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形象甚至鉴赏方式的多样性进行初步的体验,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欣赏和评价。同时在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性化解读的思维,为培养学生多方位的阅读文学作品和观察世界做铺垫,在个性化鉴赏的过程中梳理多元解读的原则,为以后进行有价值的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奠定基础。本梳理探究专题部分的重点在于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能通过不断的探究和思考,把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尺度,不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在尊重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见解。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之后,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各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文学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阅历也逐渐丰富,可以对一些文学作品出提出自己个性的见解和展示独立的思考能力。但这些鉴赏能力大都是基于体验性的阅读,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甚至会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而产生误读。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阅读规律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缺乏较深层次的理论指导。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相对确定性决定了我们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三、教学目标确定
1.学生通过具体作品分析探究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可能性,对熟悉的名作重新解读,如《三国演义》《孔乙己》《老人与海》,并共同关注同一部作品,如
- 1 -
《登高》《祝福》等,名文共赏,从而熟悉并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维度。
2.合作探讨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通过思考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变成具体的形象,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续写改编,激发写作欲望,既要体现自主创造性,又要合情合理。
3.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置诱导性信息,激发学生情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大胆质疑历史已有的评价。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共同研读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多重理解能力,并续写改编著名作品。
难点: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纬度和原则,避免严重歪曲文学作品的内涵。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创新
1.选择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图文呈现探究话题,创设课堂情境,并利用视频和网络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丰富内涵的积极性。在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阅读积淀的基础上,研究把握阅读的规律。在鼓励学生思维的扩展和创造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播放视频,营造试听课堂环境。激发学生探究本课难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并有效地完成了对教学难点的解决。利用校园网论坛,发挥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引领学生探究性的阅读文学作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3.结合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充分开发课堂空间的外延和内涵,利用信息技术能简化课程难点、优化教学重点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名作重读、名文共赏和续写改编的环节,既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又能与同伴合作交流,实现了个别化和协作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完成了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六、教学流程
- 2 -
展示美文 激发思考 美文设境 激趣导入 讨论表达 开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有效实施 第一环节:美文设境,触发探究
(1)(ppt展示,图1)有感情的朗读下面这段文章,请学生阅读后,说说这反映了文学阅读中的一个什么现象?
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说: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 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就读出了爱情。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
- 3 -
图文话题 引导重新解读文学作品 图文 合作探究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纬度 多元化解读文学作品 展示图文 播放视频 引导名文欣赏 图文视频 多角度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 展示图文 播放视频 指导续写改编文学作品 运用新知 二次创作 网络论坛 展示作品 结束 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
现在,我48岁了。为了写这篇文章,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这个悲壮而凄美地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
有时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图1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采用有感情的朗读这段美文的方式,使学生很快进入文学作品欣赏的情境,并激发学生探究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感悟】
(简要实录:学生先是有感情的高声朗读这段美文,接着陷入沉思,之后窃窃私语,经过几个同学先后发言,得出因为年龄渐长,人生阅历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会有不同的感悟)
(2)渐入佳境,继续讨论:除了年龄和阅历,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对我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了人生阅历可以影响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之后,继续探讨:为什么文学作品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每四人分组讨论,并每组推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锻炼其合作探究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自然分组加以讨论,有拿笔记录的,有指手画脚的,有的翻教材翻工具书,很是热烈)
经过激烈争论之后,每组代表发言陈词,主要有以下意见:
A. 很多文学作品留有大量可以填补的空白,从而使得文学作品的形象、主
- 4 -
题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不确定性。有同学甚至举了很多例子来佐证。比如福楼拜的名言:“名著是沉默的”。白居易的诗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北岛的诗歌《生活—网》,因为在不同的人眼中,它可能是球网、法网,也可能是情网或者高墙之上的铁丝网等。不得不佩服学生旁征博引能力,集体的力量果然强大。
B. 读者的个人经验、知识储备和道德心境也会影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同学举例:比如“秋”在不同心境的人眼中就是不同的景象,有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的是“秋花惨淡秋叶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看来很多同学已经把自己假想成一个阅读者,真正参与到其中来了。
C. 不同时代的人,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人,或者所处的社会角色不一样,也会影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旁边同学补充举例:对同一部《红楼梦》,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解读,毛泽东认为是封建社会没落的画卷,俞平伯有“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之说,这个时候,教师也忍不住加入其中,补充了刘心武的“秦学”,鲁迅的“红楼命意说”。
此时师生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兴之所至,慷慨陈词,此时学生思维逐渐发散,开始将个人体验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了,课堂掀起了第一个高潮。经过广泛搜罗,将可能影响文学作品解读的因素“一网打尽”。
第二环节:初步实践,名作重读
(ppt展示 图2)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有这样一段评价:“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结合你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印象,谈谈你对鲁迅观点的看法。
【设计意图:经过刚才一番讨论并总结,学生急切想知道在这么多因素影响下,自己会将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或者某个人物解读成什么样,所以来几道“开胃菜”就成了当务之急,此时教师抛出一个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诸葛亮,来让学生进行重新解读,由浅入深,逐步体验】
(简要实录:很多同学看到投影上显示的羽扇纶巾的诸葛亮的形象,马上联想到诸
图2
- 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