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评价能力 (四)科研能力 四、心理素质 (一)智能品质
包括:高度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深刻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强烈的情感、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乐观的性格等。
(二)人格品质 1.教师的自我意识 2.教师的责任心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4.教师的焦虑 5.教师的挫折忍受力 五、身体素质
(一)体质建壮,耐受力强。 (二)反应敏捷,精力充沛。 (三)耳聪目明,口齿清晰。 学生
1.自主性学习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的建构性。
2.注意是对刺激的有意识关注,是将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到某些刺激。
3.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4.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它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三大功能。
5.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6.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之后出现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注意。
7.智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基本因素构成。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8.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9.“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
5
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他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
10.所谓汉语文学习的五个阶段即接受性学习阶段、发展性学习阶段、自主性学习阶段、研究性学习阶段、创造性学习阶段。
11.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 12.在语文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扩大知识视野,发展多种兴趣;把学生原有的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以感情带动兴趣。
13.接受性学习:指学习者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的时候,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不需要自己任何方式的独立发现。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教学法,学习者将传授者讲授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时给予再现和利用。
1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都非常重要。 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注意力与语文学习:要巧妙利用无意注意、要依靠有意注意组织学习、要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2)观察力与语文学习:善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传授观察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3)记忆力与语文学习:充分利用无意记忆,增强记忆力;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加工水平;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4)想象力与语文学习:可以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或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5)思维能力与语文学习: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要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思维力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创造能力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动机与语文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提供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归因。(2)兴趣与语文学习:扩大知识视野,发展多种兴趣;把学生原有的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以感情带动兴趣。(3)情感与语文学习: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间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参与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4)意志力与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是培养意志的重要条件;增强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6
15.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这个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的内容由课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四部分组成。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附录四部分组成。 3.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它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三大功能。
4.语文课程指学校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安排的语文科目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和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
5.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6.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按教学习惯一般分为实用文、文学作品和文言文三大类。
7.目前一般把语文课程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 8.语文课程作为学科教育课程的一种,即指学校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安排的语文科目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和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
9.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制订课程目标时以语文素养的总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同时确定了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现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机制充分的体现了课程结构的选择性,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11.合理的课程结构必须是均衡的,即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必须保持一致,维持均衡。
12.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
7
物质基础。
13.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是以以单元为基础的,它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知识的线索,一条是能力的线索。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一个基础、两条线索又要借助于课文、助读、作业和知识等四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组织起全部的教学内容来,。
14.从教科书的结构类型来看,中学语文教科书主要有分编型与综合型两类。 15.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选原则:
语文教科书的编选必须坚持如下原则: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处理好传统教材与现代科学文化新成就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保证教科书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16.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物,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来源,也是思维和语言训练、语文素质养成的典型范本。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材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具有以下几项:它是实现德、智、美语文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教和学的物质凭借;它为学生集中、高效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范例。
17.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8.语文教材改革趋势:打破教材的单一编写体系,建构多元的教材编写方式;在坚持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保持教材基本内容的相对稳定性;重视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双重发展,使语文教材具有弹性和可开发性;建立完整的教材编制理论体系,配置结构合理的教材编制队伍;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编制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教材。
19.语文教材的作用:
(一)实现德、智、美语文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 (二)教和学的物质凭借。
(三)为学生集中、高效的语文学习提供范例。 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原则,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有关层面所作的予想和可行的策划。
2.语文教学的设计程序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构思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确定媒介手段、设计反馈练习、编写书面教案等环节。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