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值: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中DNA的总量。单位是碱基对(base pair, bp)或道尔顿。 卫星 DNA:随体DNA,因为真核细胞DNA的一部分是不被转录的异染色质成分,其碱基组成与主体DNA不同,因而可用密度梯度沉降技术将它与主体DNA分离。卫星 DNA通常是高度串联重复的DNA。
(高度重复DNA序列的含大量A、T碱基组成因而浮力密度比主体DNA小,在浮力密度梯度离心时,可形成不同于主DNA带的卫星带,此类DNA称为卫星DNA。)
常染色质:包装密度较低,没有转录活性。 异染色质:包装密度较高,一般没有转录活性。
组成型异染色质: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都处于凝集状态。多位于着丝粒、端粒和次缢痕处。
兼性异染色质:指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核小体: 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200 bp DNA,组蛋白八聚体,H1蛋白组成。
DNA解旋酶:DNA解旋酶是利用ATP水解获得的能量来打断氢键,解开双链DNA并在DNA分子上沿一定方向移动的一类酶的总称(又称解链酶)。
引发酶:是一种依赖DNA的RNA聚合酶,是引物合成酶,其功能是在DNA复制过程中合成RNA引物。
DNA聚合酶:一种催化由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合成DNA的酶。因为它以DNA为模版,所以又被称为依赖DNA的DNA聚合酶。不同种类的DNA聚合酶可能参与DNA的复制和/或修复。
DNA拓扑异构酶:能在闭环DNA分子中改变两条链的环绕次数的酶,它的作用机制是首先切断DNA,让DNA绕过断裂点以后再封闭成双螺旋或超螺旋DNA。 转座:或称移位,遗传信息一个基因座转移至另一个基因组的现象称为基因转座,是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转座子(Tn):是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插入序列:最简单的转座子,是细菌的一小段可转座元件,它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
复合转座子:是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含有一个中心序列和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大部分情况下,转座能力由IS序列决定或调节。
σ因子:是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全酶的一个亚基,是聚合酶的别构效应物,帮助聚合酶专一性识别并结合模版链上的启动子,起始基因转录。
ρ因子: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0*105的六聚体蛋白,它能水解各种核苷三磷酸,是一种NTP酶,它通过催化NTP的水解促进新生RNA链从三元转录复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终止转录。
启动子:与基因表达启动相关的顺式作用原件,是结构基因的重要成分。它是一段位于转录起始位点5’端上游区大约100—200bp以内的具有独立功能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版DNA准确地相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
上游启动子原件:将TATA区上游的保守序列称为…..(随便看) 增强子:能提高转录起始效率的序列被称为增强子或强化子。增强子可位于转录起始点的5’或3’末端,而且一般与所调控的靶基因的距离无关。
GU-AG法则:又称为Chambon法则,多数细胞核mRNA前体中的内含子5’边界序列为GU,3’边界序列为AG,因此,GU表示供体衔接点的5’端,AG代表接纳体的3’端,称为。
内含子的变位剪接:在高等真核生物中,个体发育或细胞分化的某个或某些特定阶段,可以有选择性地越过某些外显子或某个剪接点进行变位剪接,产生出组织或发育阶段特异性mRNA。 RNA的编辑(RNA editing):是某些RNA,特别是mRNA的一种加工方式,如插入,删除或取代一些核苷酸残基,导致了DNA所编码的遗传信息的改变,因为经过编辑的RNA序列发生了不同于模版DNA的变化。
起始tRNA:能特异性识别mRNA模板上起始密码子的tRNA; 延伸tRNA:其他tRNA统称为延伸tRNA。 同工tRNA: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个密码子,因此有多个tRNA来识别这些密码子,即多个将tRNA代表一种氨基酸,我们将代表相同氨基酸的不同tRNA称为同工tRNA。 校正tRNA:在结构基因中,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突变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校正tRNA通过改变反密码子区来校正基因突变。
氨酰-tRNA合成酶:是一类催化氨基酸与tRNA结合的特异性酶。 弱化子:是指原核生物操纵子中能显著减弱甚至终止转录作用的一段核苷酸序列,该区域能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利用原核生物转录与翻译的偶联机制对转录调节。 弱化作用:在色氨酸丰富时,核糖体迅速翻译直接到达前导肽末端。由于核糖体封闭了序列2,3-4发夹得以形成终止子结构,转录可能被终止,转录不能进行到结构基因区域,结构基因的转录被关闭。这一过程称为弱化作用。
(在色氨酸浓度低时,由于缺乏色氨酸氨酰-tRNA,翻译通过两个相邻色氨酸密码子的速度就会很慢,在序列1内停滞,封闭了序列1,序列2-3形成发夹结构,终止子发夹不能形成,转录可以继续到trpE及其下游。)
基因家族:真核细胞的DNA是单顺反子结构,很少置于一个启动子控制之下的操纵子。真核细胞中许多相关的基因常按功能成套组合,成为基因家族。
基因家族:在基因进化中,一个基因通过基因重复产生了两个或更多的拷贝,这些基因构成了基因家族,是具有显著相似性的一组基因,编码相似的蛋白产物。(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人类类α珠蛋白和类β珠蛋基因家族。)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可诱导原件等,本身不编码蛋白质,仅仅提供一个作用位点。
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指能直接或间接地识别或结合在各类顺式作用元件核心序列上参与调控靶基因转录效率的蛋白质。 操纵子(operon):原核生物中,由一个或多个相关基因以及转录翻译调控原件组成的基因表达单元。
DNA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的核苷酸的连接及排列顺序,表达了该DNA分子的化学结构。
DNA二级结构: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变性:DNA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使双螺旋的两条链完全分开变成单链,链分离的过程叫做变性或熔解。
DNA热变性:当将DNA的稀盐溶液加热到80-l00℃时,双螺旋的结构即发生解体,两条链分开,形成无规则线团。
增色效应:在DNA变性的过程中,随着双链的分离,碱基充分暴露,从而增加在紫外区的光吸收,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DNA的熔点或熔解温度:通常把DNA的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或熔解温度,用Tm表示。在适宜的生理条件下,DNA的Tm值一般在85-95℃之间,所以在细胞状态下,双螺旋DNA是稳定的结构。
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链又可重新形成氢键,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这个过程叫做复性。
杂交:复性DNA中,如果两条链来源不同,就叫做杂交。
结构基因:可被转录形成mRNA,并进而翻译成多肽,构成各种蛋白质,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酶和激素等;
调控基因:指某些可调节控制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 RNA基因:是一些只转录不翻译的基因,包括核糖体RNA基因,专门转录rRNA;以及tRNA基因,专门转录tRNA。
假基因:是一些核苷酸序列与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的失活基因,通常积累了较多的突变。现已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发现了假基因的存在。假基因数量一般较少。
基因组:是指生物有机体的单倍体细胞中所有DNA。对于原核细胞,基因组就是细胞内构成染色体的一个DNA分子;对于真核生物,基因组是指单倍体细胞内整套染色体所含的DNA分子。
C值矛盾:指C值往往与种系的进化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即基因组大小与遗传复杂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某些较低等的生物C值却很大,如一些两栖单位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这种现象称为C值矛盾。
类核:染色体DNA聚集在一起,形成较为致密区域,中间为RNA和蛋白,外围是DNA超螺旋。
基因簇:基因家族的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段的串联重复单位,定位于染色体的特殊区域。它们是同一个祖先基因扩增的产物。
复制起点:用ori表示,DNA上独特的具有起始DNA复制功能的碱基序列。 复制叉:或复制眼,复制时,双链DNA要解开成两股链分别进行DNA合成,所以,复制起点呈叉子状,成为复制叉。
DNA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中,前导链是连续的,后随链是中断的。
前导链:在DNA复制过程中,与复制叉运动方向相同,以5’→3’方向连续合成的链。
冈崎片段:后随链,在DNA半不连续复制中产生的长度为1000—2000个碱基的短的DNA片段,能被连续形成一条完整的DNA链。
ARS自主复制序列:是酵母DNA复制的起点,长约150bp左右,包括数个复制起始必需的保守区。不同ARS序列的共同特征是一个被称为A区的11bp的保守序列。
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的两个末端所具有的特殊结构,由端粒DNA和端粒相关蛋白组成。它能封闭正常染色体的末端,避免核酸酶的降解作用和DNA末端融合。避免DNA复制的末端隐缩。 端粒酶:一种含RNA的蛋白复合物,能使端粒延伸。酶所含的RNA长约150bp,是合成端粒的模板。端粒酶实际上是一种逆转录酶。
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在依赖DNA的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催化下,以4种rNTP(ATP、CTP、GTP和UTP)为原料合成一条RNA链的过程。 RNA的剪接:从mRNA前提分子中去除被称为内含子的非编码区,并使基因中被称为外显子连接成成熟mRNA的过程。
反式剪接:不同基因的外显子剪接后相互连接。
自我剪切内含子:这些内含子的RNA本身具有催化活性,能进行内含子的自我剪接,而无需借助于形成剪接体。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某些基因在一个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它的表达较少受环境影响,在个体各生长阶段的几乎全部组织中持续表达或变化很小。如rRNA, actin, tubulin基因,三羧酸循环这个中心代谢途径的酶类。
反义RNA:干扰mRNA的互补RNA。 SD序列:存在于原核mRNA起始密码子AUG上游7—12个核苷酸处的一种4—7个核苷酸的保守片段,它和16S rRNA的3’端反向互补,所以可将mRNA的AUG起始密码子置于核糖体的适当位置以便起始翻译作用。 单顺反子mRNA:只编码一个蛋白质的mRNA。
中心法则:由克里克首次提出的遗传信息传递规律,该法则阐明了DNA复制、RNA转录以及翻译产生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阻遏蛋白:是指转录调控系统中,调节基因表达产物丰富的蛋白质,其作用部位往往是操纵子的操纵区,起着阻止结构基因转录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