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材的学习方法和特点有了一定的掌握,特别是进入第三章的学习之后,已了解在不同的处理需求下,学会正确地使用不同的处理工具来处理不同的信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都是常用工具软件以及网络应用,对于信息智能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并不熟悉,所以在教学中我引用了生活中的处理工具,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先进行体验后进行知识的讲解。从学习热情来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有关的应用,所以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的“启蒙、兴趣培养”。
【效果分析】
本节课很好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活动体验和问题引导。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由于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的体验了智能工具的应用,且活动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能够通过智能工具的体验,掌握智能工具的分类及工作原理,使原本复杂的过程变的简单化。而且课堂中要求每一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提高了参与度,又提高了学生互助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围绕教材内容,主线清晰,逻辑性较强,步步演进,注重知识间因果联系,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本内容,获得知识体验。以身边的智能工具为线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表象看本质,提高学生运用智能工具解决生活中难题的能力。
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并让学生成为主体,主动参与体验活动进行探究,活动内容直观、形象,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很好。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的第四章第二节。主要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智能工具有一个初步地体验和了解,也为选修模块《人工智能初步》的开设做好铺垫。本节内容只是要求学生在使用信息智能处理工具的过程中,
初步体验信息智能处理工具,形成感性认识,并可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智能处理工具有一个主动认知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设计
(1)从了解智能工具的神奇之处,引出人工智能的概念。 (2)通过巧妙的游戏设计总结出模式识别技术的概念及原理。 (3)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
(4)通过介绍英语课上的“小帮手”引出自然语言理解的概念及原理。 (5)了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应用和体验感受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起学习探索人工智能知识的热情和愿望。
教学难点:了解信息智能处理工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评测练习】
1.王老师在教学与生活中经常使用电脑。请判断他利用的技术中哪项不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范畴?( )
A.使用扫描仪和OCR软件把教材上印刷文字变成电脑文件。 B.上QQ与李老师下五子棋。 C.经常上网与计算机下中国象棋。 D.利用金山译霸翻译英文科技资料。 2.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的有( )
A.手写板输入 B.机器翻译 C.语音录入 D.键盘输入 3.机器人听到音乐后就开始跳舞,这种技术属于( ) A.多媒体技术。 B.人工智能中的自然语言理解。 C.人工智能中的模式识别技术。 D.机器翻译。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答案B是人与人之间的游戏交流,不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体现。 2.答案:D
解析:手写板输入属于模式识别,机器翻译属于自然语言理解,语音录入也属于模式识别类,只有键盘输入不属于智能程序。 3.答案:C
解析:机器人听到音乐后就开始跳舞,这是一种模式识别技术中的对声音进行识别的技术。
学生在知识巩固环节能够很好的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意图,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进行解答。
【课后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与探究题,把抽象的人工智能程序与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和坚持执行。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在知识提取能力、实践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归纳表达能力方面还是较薄弱的,尤其是在综合分析生活中的智能工具工作原理时,思维仍然没有我事先想象中的那么缜密,正确表述问题的能力还不高,需要我更注意努力地加以引导或启发,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信息思维能力。
【课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及作用 (2)了解信息智能处理的方式及基本应用 (3)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作原理 (4)了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智能程序聊天、体验游戏、操作手写程序、尝试使用翻译软件等活动,体会人工智能的魅力及其工作过程或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智能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在课堂的教学应用和体验中,体验其神奇魅力及形成对人工智能这一技术前沿的探索要求;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