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潜在影响分析及对策
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概述了水电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维护本地区的生态平衡及保护环境的需要,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并提出防止和减少环境不利影响的对策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生态环境影响 对策
作者简介:许超伟, 云南, 大学本科, 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电力行业水利发电厂运维及管理。
生态自然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总和,是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水电工程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自身的生态环境。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迅猛发展,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并逐渐引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在建设水利水电的过程中要重视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要正确处理好兴建水利水电工程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就必须科学地、实事求是地估计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的具体制约的表现是什么?一般意义上讲,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移民问题,对气候、地质、土壤、水文、水体、鱼类和其他生物种群的影响,以及对景观和
文物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
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的本质是除害兴利。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应用,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我国的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目前我国的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26%,水资源的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工业化国家,水电建设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2 水利水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 环境是水利水电工程的载体
水利水电工程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同时它的兴建是以环境为载体,作为载体中细胞的水利水电工程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同样,环境对工程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库区滑坡、地震、水土流失等均将对工程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危害。
(2) 水利水电工程同时是环境不可或缺的组分
新的环境要素的增加,新环境系统兼容性的好坏,取决于水利水电工程与原有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如果协调一致,新的环境系统将具有更大的环境效益,提供更适合人类与自然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
3 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 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水电的梯级开发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能弥补水资源综合利用导致的矛盾,获得梯级效益。水库的人工湿地作用:人工湿地的形成后当地的环境小气候得以改善,同时增加了适合湿地环境的动植物的生存能力,增加了局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提高了水体的综合功能。水库所形成的人工湖泊,在功能上拓展了水体的美学和旅游价值。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装饰和设计,同时对建筑物的布置和造型加以优化,在景观上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水库还有调整河道径流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的下泄水具备稳定、可控制和灌溉等条件[2]。
(2) 对生态环境的消极作用
一般来说, 兴建水利水电工程会产生相关环境问题:
库区的移民安置导致毁林开荒,进而造成成水土流失。同时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的不适应将导致一定的社会问题。大坝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一些大坝蓄水后,水体的水温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水体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同时大坝淹没将直接影响到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对一些水生生物特别是具有洄游性的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3]。筑坝还对多泥沙河流和大坝回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不仅减
少蓄水库容,甚至引起河床抬高,影响航运。另外,对库区人群健康也会产生影响,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强,移民迁移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4]。由于大坝蓄水,下游河道水位将降低,水量减少将导致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紧张。
4 对策及建议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改变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将导致一定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自然界各生态要素的平衡机制,掌握人类改变自然时对生态的近期和长远的影响规律。
为了建设生态友好型的水利水电工程,还需要重点做以下工作: (1) 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在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力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进一步确保提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
(2) 进一步健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要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手续。在科学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和评价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使得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减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