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这样就让学生很清楚的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更容易理解课文。
四、体会作家的情感对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作用 作家不同年龄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在解读作品的时候,把作者的当时的情感态度介绍给学生,学生更容易把握诗的感情基调,从而更好赏析全诗。如《望岳》是杜甫早期的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自己喜欢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那种青春的热情和蓬勃的朝气。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造都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所以在《望岳》里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把握这首诗的情感了。而在读《春望》的时候情感似乎有所改变,从这写词“国破”“感时”“恨别”可以感受到。
是什么原因使杜甫的诗风改变了?这时候介绍他的写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当时的杜甫正处于他的任左拾遗与流亡时期,在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百姓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名篇《春望》,明白了这些诗的感情基调就显然易见了。 背景资料的把握是个复杂和交替的过程,常常表现为一种或几种写作背景互相穿插,这样更加增添了学生的把握难度,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具体把握,讲解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文章。
白居易曾提出“文章会为事而著,诗歌会为时而作”,如果
学生连对作家所想所感都缺乏基本的了解,又怎么对作品联系现实有所感受呢?可见,对文本写作背景的解释正是激起学生品读文本兴趣的前提条件,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都可堪称经典,当我们把握了作者在何时何地何原因表达出作者何种情感体验,想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也就显现出写作背景的介绍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他就像一把解开课文神秘之门的金钥匙,我们在教学时牢牢的抓住它,教和学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