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说,襟翼主要在机翼的后方,内翼段。主要的动作就是向下偏转,和恢复原状。当飞机起飞和降落时,襟翼向下方偏转,增加机翼上表面的气流速度,减小下表面的气流速度,从而加大升力。可以在较小的速度下产生足够的升力,使起飞和降落更安全。只在后边加装襟翼不是很浪费吗,前边咱也把机翼的一部份切下来改成能偏转的,不就会增加更多升力吗?所以前缘襟翼诞生了,前后两边一起偏转就可以产生巨大的额外升力(达到机翼正常情况下的80%-90%)。随着人类对飞行技术的探索,襟翼也变化了很多形态。
下边说一下各种形态的襟翼。先说后边的。
普通襟翼,就是把翼肋后段切一来一部份,用机械装置操纵可以偏转,只起到改变机翼弯度的作用。
开裂式襟翼,不是把翼肋后段全切下来,而是只切下半段,并用机械装置操纵偏转。这种襟翼的偏转除了在飞行中改变了机翼的弯度,还会在开裂的区域产生低压,把机翼上表面的气流大批地吸进低压区,使上表面的气流速度进一步提高。
后退式襟翼,这回咱们不让他只会转来转去的,咱把开裂式襟翼的襟翼先向年推出去,再让他向下偏转。这样机翼面积就不是原面积了,而是原面积再加上襟翼的面积。除了改变弯度之外,还能加大机翼面积,这增加的额外升力肯定不会小了!第二代战斗机中这种机翼用得很多,在起飞降落的时候,放下襟翼,增加升力。进行高速飞行的时候,收起襟翼,减小机翼面积能减小很多的阻力使飞
机可以达到更快的速度,也减小的多余升力(飞行中,升力和重力能抵消就可以了,太多的升力反到让飞机无法控制)。
开缝式襟翼,就是普通襟翼在切断口处别封得太死,留出一定量的气间让气流可以大量地上下流通。这个开缝就是让被下表面压缩的气流在产生高速向后“逃窜”之前,把气流导向上表面,在上表面产生高速所流。而这种压缩下表面气流的情况一般发生在大迎角时。这种襟翼可以很好地延缓大迎角时机翼上表面所流分离时间,增加飞机在大迎角下的升力。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种襟翼用在哪些飞机上了吧!
还有后退开缝式襟翼,这种襟翼一般用在民航上。后退的襟翼向下偏转也会产生对下表面气流的压缩作用。再加上着陆时飞机自体的迎角,加剧下翼面的压缩作用,再被开缝疏导到上表面。这就把后退式襟翼和开缝式襟翼的好处全占了,着陆就会更安全。但操纵机构比较复杂,战斗机对每一克重量都很敏感,而且战斗机进入大迎角再退出的情况很多时间很快,这种襟翼的动作完全跟不上节奏,那就变成了开裂式襟翼,在大迎角下完全没有性能,所以第三代以后的战斗机不会用这种东西了。
双缝后退式襟翼,这种是现在民航用得最多的,两道缝让后退得更多,也让导流作用更明显,着陆更安全。双开缝后退襟翼的操纵机构对现代大型客机来说还可以承受。再多三开缝就太复杂了,操纵机构的重量几乎把额外的升力全抵消掉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