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初发心修行者。
【第六讲】阿难遇险
休夏自恣:佛制,夏日比丘不出乞食,聚众休息,自省,相互批评。
迦陵仙音:迦陵鸟,音声美妙,如仙乐。此鸟非是罪恶所生,为食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引阿弥陀经)
文殊师利:义为妙德,或妙吉祥。司智慧,兴菩贤菩萨分侍释尊左右。五台山为文殊道场。
上首:在佛弟子中,居首座,释尊称之为法王子。
饭僧:佛家无厨房,众僧皆于晨后午前,去民家乞食。
上座:老僧得道者。
阿闍黎:规律师。比丘乞食,须有上座及阿闍黎同行。
应器:应量之器。
檀越:施主。
旃陀罗:四姓之外,最低种姓之人,如屠夫。
刹利:仅次于婆罗门之第二种姓。如释迦族。
方行等慈:方正乞食,不择贫富,同等慈心。
无遮:平等无碍。
度诸疑谤:专向贫乞,则富者疑,向富者乞,则贫者谤。
城隍:古筑城,城外环水,则称城池,无水则为隍。
古时即有城隍庙:即城池之保护神。城门有多重,郭门为城隍之最外大门。
娑毗迦罗:黄发外道,自称在大梵天之先。
百宝无畏:集聚百宝之力,无善不具,无恶不摧,无所畏惧之威力。
咒:呪,即咒语,如六字大明咒,楞严咒。
妙奢摩他:即妙理,为最初方便,依此不生灭,不动摇之根性,为本修因,即可成就菩提之因地心。
三摩:即三昧,用此最初之方便法门,如观世音之耳根圆通法门,而登初住。
禅那:修行已得圆证,定慧均等,证得一切种智。
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证入涅盘之门。
【第七讲】直心道场
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妙亦贯彻,下二、三者皆定名。非作意修习之定,乃天然本具圆含万有之定。
奢摩他即悟理,为最初方便,为本修因,乃本经专有,与三摩、禅那、圆证菩提,经五十五位证入涅槃。
一门超出即一乘,只此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大乘、小乘、声闻圆觉菩萨。)
三十二相:自不见顶相,至足心轮转,共三十二相好。
同气天伦:阿难与释尊为亲堂兄弟,共祖。
常住真心:此心在纷绕而不变异为常,在生灭中而无来去为住,在幻妄中而不腐烂为真。
性净明体:此本体,生万法而不动摇为性,在污浊中而不染为净,在欲气充斥中而不昏为明。
此心此体,人人具足,本周十方法界,因用识心、妄想,执如来相,以为奇特,而生渴仰,此想非常住真心,乃是生死根本,故有轮转。
阿难求佛妙定之最初方便,佛先点破,此乃识心,非常住真心。见到真心,便是见性,佛说一切法,皆为见性,而能了生死。
僧问灵云法师如何了脱生死?答曰:【青山原不动,净云任去来。】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风雪除去水仍然绿,山依旧青。
直心:出离生死,须用直心,故说【直心是道场。】内心既直,言语亦直。拟心思量,便是分别意识。不隐讳,无虚假,便是直心。
孔子亦不赞成【三思而后行】,故说:【再斯可已】。
同一道故:即彼此皆同一直道。
将何所见?谁为爱乐?我是谁?谁在爱乐?此即七处征心,八远见地,十层显见。此乃吾人日用而不知者。
即此平常心,平常事,有几人问过?有几人知道?有几人能答?有几人答对?此即楞严。
《楞严经》提要 第八讲 无
《楞严经》提要 第九讲
无漏:无欲漏(戒),无有漏(定),无无明漏(慧)。 住持:觉性常住,能持万法。 三界,诸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严净毗尼:严心净守戒律。
辟支:辟支迦佛陀之简称,自然独悟圣果是为独觉。 无学:声闻四果,阿罗汉名为无学。
四果:须陀洹,预流果。斯陀含,一来果。阿那含,不还果。阿罗汉,杀贼,应供,不生。 文殊:文殊师利之简称,智慧第一。 檀越:施主。
旃陀罗:四种姓之外,为屠夫。 三摩:禅那,静虑。
妙奢摩他:至静,本具,不动摇。 首楞严为定之共名,独属此经。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心在纷乱中不变为常,在生灭中而无去来名住,在幻妄中而不坏烂为真,在污浊中而不染为净,在万法中而不动摇为性,在欲气中而不昏为明。此心此体,人人具足。当头棒喝!
阐提:为“一阐提”之略称,即不成佛之义。阐提有二:一,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二,发大愿为度众生,不成佛者。 弥戾车:恶见。
恶叉聚:印度果名,生必三子,以喻世间之三障,烦恼(惑),业(五逆十恶),报(下三途)。 修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不变随缘:无生灭而不碍生灭,善能分别诸法相。 随缘不变,即生灭而无生灭,于第一义而不动。
法忍:即智慧性,忍有信受之慧,而无法言宣,仅能内心忍可。 幽闲:不动为幽,不闹为闲。 觉观:粗心缘虑为觉,细心静住为观。
九次第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及灭尽定。跳出三界外,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昧:空,无相,无愿。
二障:烦恼障(我执),所知障(法执)。
心性:灵知为心,不变为性。不动摇为寂,不生灭为常。
《楞严经》提要 第十讲
二种根本:一者生死根本,以攀缘心为自性者,众生轮回;二者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轮回生死,是因攀缘心,但此缘心亦是本体所生。
释尊悟后第一句话“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便说明了二种根本。
众生既皆具此二种根本,为何忽然将此本明之“清净涅槃”,变成“轮回生死”之“众生”?如何会发生“妄想”?谁在“执著”?为什么有“妄想”?此乃根本问题。
佛家之修行,是要众生明心而见性。集起为心,为何集起?集起什么?既然本明,何以忽然不明了?原因是“集起”。为什么集起?何时集起?
道家也说“道可道,非常道”,“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凶。”都描述了本体“性”和“常”。但是也都不曾细说“性”和“常”的具体的性质和形相。性质是形而上的“理”,形相是形而下的“事”“物”。有形而上的“上”,自然会有形而下的“下”。
这也就是所说的二种根本。老子的“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所以说“有无”相生,“有”和“无”是二种根本,为什么会有“有”又会有“无”?老子只说二者是“玄之又玄”,玄是众妙之门。这都是形而上的问题,没有描写也没有答案。
“心”是何物?为何“心生种种法生”?心是形而上的,如何使形而上的“心”生出形而下的“法”?但是这又是事实、现实。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事实、是现实。然而由日光的光而发明烛光,灯光,这也是事实,这是不是二种根本?归纳起来都是二种。为什么一定是二种?聪明的孔夫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什么是二种根本?为什么是二种?如何发生?
七处征心,八还见地,十层显见,二十五圆通,都是在描述二种根本,可是没有答为什么。只说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莲花。
不但不可思议,佛亦不曾细说。他证悟的是什么?最初之“华严”,最后之“法华”,依然在述说第二种之根本,及如何舍弃第一种根本无明,而证得第二种的本明?但是也未说为什么有第二种。
虽然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无为”亦是一种“有为”之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不”是两个“NO”,便是一个“YES”。
此元明之“识精”,先莫问“为什么”会“有”。必须先问为什么“它”使众生起攀缘心?是必须?是必然?那么为什么必须如此?为什么必然如此?谁主宰此必须?谁作成此必然?都没有答案,只是述说二种根本。
四义谛之:诸行无常,十二因缘之“无明”,说“常”只是描写“它们”是什么,怎么会有?都未曾说。更不用问为什么会有?而且必须是二种?老子虽然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佛法提出“二种根本”。是“一”“有”,便有“二”?但是为什么?是否佛法之“无生法忍”、“涅槃”便是具体答案?但是当下便有个具体的我,自私的我的存在,又是为什么?而且仍在讨论二种根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