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 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17.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8.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4分)
19.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6.C E
17.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18.①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②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善感的灵魂、丰富的心灵。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19.答案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
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 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 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句段和引用的作用,其中应更侧重于引用,因为题干中问的是“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而不是直接说第②段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可见这里是一个暗示。 考点:分析作 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又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题干中的句子,理解其含义;然后再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最后在上下文按照由近及远的方式搜索。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语 言文字运用 (共12分,共3小题)
20.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
请依据右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 要求:
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 ②不少于5 个动词;
③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④不超过80 字。(4分) 【答案】
答案示例:一渠清泉,源自丹江口水库,从南阳上郑州,穿越黄河,过焦作,出安阳,入河北邯郸,经邢台,走石家庄,分流东至天津,北达北京。源源南水北流去,绵绵千里饮甘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转化能力。题干要求比较详细,指向明确。只要按照要求一步步回答即可。题干要求“描述路线”,答案的大部分内容隐含在题干中。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4分)
构字部件:禾 亻口 日 又 月 言 构字词示例:
+又 → 友 → 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答案】答案示例一:(日+月→明→文明) 创文明社会 建和谐中国
答案示例二:(禾+日→香→书香)
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 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文字组合以及由汉字产生的联想,题型新颖,但是难度不大。只要注意在组字、组词时,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易于抒发感想的词就可以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欣赏右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 要求:
①突出景物特征; 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③不超过80字。(4分)
【答案】答案示例一: 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 答案示例二: 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同时要求做到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本题要求考生为“天鹅戏水图”写诗或配文。学生可以从背诵过的诗词中选取例子,仿写。如《早春》。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写作 (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