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扁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4:23: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42~361,2012年)。

(1)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及前臂等。 (2)皮疹为粟粒至黄豆大小淡黄褐色或正常皮肤色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孤立散在。

(3)本病有自体接种的特点,可见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的扁平丘疹。 (4)偶有微痒不适。

(5)病程缓慢,部分可自行消退,亦可复发。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主要见于青少年。

(2)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

(3)皮损大多骤然出现,为米粒到绿豆大小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浅褐色或正常皮色,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数目较多,多数密集,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同形反应),长期存在的扁平疣可融合成片。

(4)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

(5)病程慢性,有时突然自行消失,但亦可持续多年不愈,愈后不留疤痕。

(6)组织病理:表皮明显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棘层上部和颗粒层有空泡化细胞,核深染,嗜碱性。

(二)证候诊断

1.风热毒蕴证:为淡红或淡褐色扁平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不等,微痒或不痒,搔抓可有新皮损出现,病程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

2.气滞血瘀证:病程较长,疣体形态大小不一,苍老而坚,质地较硬,黄褐色或暗红色。皮疹长期不消,但亦无新疹出现,病情相对稳定。患者常伴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舌质淡或紫暗,舌边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热毒蕴证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推荐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野菊花、赤芍、连翘、银花、大青叶、薏苡仁、桃仁、板蓝根、灵磁石、生牡蛎、珍珠母、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清肝解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黄芩、柴胡、焦山栀、侧柏叶、益母草、三七、炒蒲黄(包)、炙甘草、丹皮、干地榆、生地、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等。

中成药:大黄

虫胶囊、血府逐瘀胶囊(口服液)等。

(二)外治法

1.中药外洗:可选用清热解毒(如马齿苋、板蓝根、大青叶、败酱草、木贼等)和/或活血通络(如丝瓜络、当归、丹参等)中药煎汤取汁,纱布蘸取稍用力擦洗患处,以皮损处发红为度,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2.中药外敷:面部分布密集的扁平疣,可选用马齿苋、薏苡仁、丹参、当归、白芷等中药免煎颗粒,用温水或蜂蜜调糊外敷于患处,约1小时后,用温水清洗干净,每2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3.自身疣体接种:选择手背、颈项等隐蔽处米粒大小疣体2~3个(以新发疣体为宜),常规消毒局麻后切取疣体,伤口缝合包扎。切下的疣体组织置5ml无菌生理盐水中浸泡备用。然后碘伏消毒上臂三角肌处皮肤,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沿皮纹方向做一约1cm长小切口,深度达真皮浅层,用弯血管钳分离皮肤与皮下组织,将浸泡的疣体植入切口内,缝合切口。局部用无菌敷料包扎,约1周后拆线。注意保护创面,防止感染,瘢痕体质者慎用。

(三)针灸治疗

1.体针:取列缺、合谷、曲池,施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耳针:耳穴取肝、皮质腺、内分泌、肺、交感,常规消毒耳郭后,用不锈钢30号0.5寸耳针,左手固定,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将针尖对准所取穴位,快速刺入,行捻转手法,待得气后留针15分钟。每次治疗取一侧耳穴,左右交替,每2日1次,10次为1疗程。注意预防感染、晕针,耳郭感染、瘢痕体质及孕妇禁针。

3.穴位注射:取血海、风池、大骨空,每次选1~2穴,采用10﹪川芎注射液,针刺得气后,每穴位注射1ml,每2日1次,7次为1疗程。

4.火针:皮疹呈淡红或皮色,瘙痒不明显,未见同形反应,质地较硬者,可采用火针治疗。常规皮损消毒后,选用盘龙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垂直快速刺入疣体中央,使其炭化,若疣体较大,可在周围加刺,直至整个疣体呈焦痂状。然后以棉签拭去疣体,涂抹金霉素眼膏等以防止感染。疣体较多者则分次点灼,每次以4~6个为宜。每7日1次,连续使用至皮损部位结痂脱落为止。注意操作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其恐惧心理;进针时要稳、准、快;点刺时,不宜过深,以不超过皮损基底部为宜;施术后,注意保护创面,2~3天勿沾水;面部注意避免伤及眼球等器官;瘢痕体质及糖尿病患者慎用。

5.耳穴压豆:耳穴取肺、皮质腺、内分泌、肝、脾、胃及患处在耳廓相应部位,每次选4~5穴,贴敷王不留行籽,贴穴后每日按压4~5次,每次每穴1~2分钟,使耳廓有发热及酸胀麻木感。每次贴压一侧耳穴,3~5天1换,两耳交替,每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l~2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6.耳尖放血:皮损颜色较红、热象明显者,可配合耳尖放血疗法。先用手指按摩耳郭使其微微发红,取耳轮顶端的耳尖穴,经75%乙醇棉球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耳尖穴迅速刺入约1~2mm深,以刺血而不损伤耳部软骨为度,随即出针,边轻按针孔周围,使其自然出血,边用消毒干棉球擦去,约挤出5~10滴血后,再用酒精棉球按压止血。每次取一侧耳尖穴,每日1 次,两耳轮流,15 天为一个疗程。注意预防感染、晕针,耳郭感染、瘢痕体质及孕妇忌用。

搜索更多关于: 扁瘊 的文档
扁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y72k304223y3j84w1f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