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补精益髓。
方药:补天大造丸(《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紫河车 熟地 黄枸杞子 杜仲 白术 生地黄 牛膝 五味子 黄柏 茴香 当归 党参 远志
4.2.3.4.2 肝肾亏损证
症状: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安神定志。
方药: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熟地黄 鹿角胶 龟板胶 山药 枸杞子 山茱萸 牛膝 菟丝子 4.3 其他疗法 4.3.1 中成药
4.3.1.1 口服药物 银杏叶片,适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等。
4.3.1.2 中药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等。
醒脑静注射液,用于热人营血,内
陷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 4.3.2 针灸 4.3.2.1 体针
取内关、神门、三阴交、天柱、尺泽、委中等穴。语謇加金津、玉液放血;口喁流涎,配颊车透地仓、下关透迎香;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血压高加内庭、太冲。 4.3.2.2 耳针 取皮质下、脑点、心、肝、肾、神门及瘫痪等相应部位,每次3~5穴,中等刺激,每次15~20分钟。
4.3.2.3 头针 取对侧运动区为主。 4.3.2.4 穴位注射
取穴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环跳、阳陵泉、髀关、解溪等,轮流选用,每穴注射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1~2ml。
33
4.3.3 推拿
上肢取大椎、肩露、臂臑、曲池、手三里、大陵、合谷;下肢取命门、阳关、居髎、环跳、阴市、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昆仑。用推、拿、按、搓、摇等手法。 4.3.4 康复锻炼 4.4 西医治疗原则 4.4.1 急性期 4.4.1.1 增进血供、氧供及其利用,减少梗死区或半暗淡区,包括降低颅内压、改善血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增加组织细胞供氧等。脑出血量较大或压迫重要部位时应考虑及时手术治疗。
4.4.1.2 降低脑代谢:尤其是发热、高血糖等增高的代谢。 4.4.1.3 防止并发症:如高渗性昏迷、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癫痫、脑心综合征、尿失禁等。
4.4.1.4 预防复发:及早开展康复治疗。发病超过1~3个月后的陈旧性脑卒中,任何治疗均难收显效。
4.4.2 恢复期 体疗、针灸、理疗等促进功能恢复,同时使用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DF)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其临床特点为早期肢端麻木、疼痛、发凉和(或)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继续发展则出现下肢远端皮肤变黑、组织溃烂、感染、坏疽。由于此病变多发于四肢末端,因此又称为“肢端坏疽”。现代医学认为DF的发病与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肌腱病变、感染及多种诱因有关。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聚积黏附力增强、血液黏稠度增加、中小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微循环发生障碍,致使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34
及同时并发神经病变等造成坏疽。DF溃疡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治疗相当困难,治疗周期长,医疗费用高。西方国家中,约有15%的糖尿病患者在一生中会发生足溃疡,美国每年有6.5%的DF病患者需要截肢,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0倍以上。国内1992年回顾性调查显示DF患者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2.4%,截肢率为7.3%,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本病属中医“筋疽”、“脱疽”等范畴。 2 病因病机 2.1 发病因素
糖尿病日久,耗伤气阴,五脏气血阴阳俱损,肌肤失养,血脉瘀滞,日久化热,灼伤肌肤和(或)感受外邪致气滞、血瘀、痰阻、热毒积聚,以致肉腐骨枯所致。若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致湿浊内生,湿热互结,气血运行不畅,络脉瘀阻,四肢失养;或脾运失常,痰湿内停,阻遏气机,气滞血瘀,久而化热,热盛肉腐;或肝阴亏虚,疏泄失职,气血瘀滞,郁久化热,热瘀相合,筋烂肉腐;或年高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肝肾之气渐衰,水亏火炽,火毒炽盛,热灼营血;复因感受外邪及外伤等诱因,致皮肤经脉受损,局部瘀血阻滞,瘀久化火,蕴热湿毒灼烁脉肉、筋骨而发为坏疽、溃疡。 2.2 病机及演变规律
DF病程较长,病机复杂,根据其病机演变和症状特征分为三个阶段。
2.2.1 早期
气阴两虚,脉络闭阻。本病因糖尿病日久,耗气伤阴,气虚则血行无力,阴虚则热灼津血,血行涩滞,均可酿成血瘀,瘀阻脉络,气血不通,阳气不达,肢端局部失养而表现为肢冷、麻木、疼痛。 2.2.2 中期
湿热瘀毒,化腐成疽。若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或患肢破损,外感邪毒,热毒蕴结;或肝经湿热内蕴,湿热下注,阻滞脉络;或脉络瘀血化热,淫气于筋,发于肢末,则为肢端
35
坏疽,而致肉腐、筋烂、骨脱。若毒邪内攻脏腑,则高热神昏,病势险恶。 2.2.3 晚期
若迁延日久,气血耗伤,正虚邪恋,伤口迁延难愈。表现为虚实夹杂,以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夹痰瘀湿阻为主。病情发展至后期则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阳气不能敷布温煦,致肢端阴寒凝滞,血脉瘀阻而成。若治疗得当,正气复,气血旺,毒邪去,则可愈合。
2:3 病位、病性
DF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湿热、邪毒、络阻、血瘀为标,病位在血、脉、筋。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 3.1.1 症状特点 3.1.1.1 缺血
早期皮肤瘙痒,干燥,蜡样改变,弹性差,汗毛脱落,皮温降低;皮色苍白或紫红或色素沉着;趾甲因营养障碍而生长缓慢、变形、肥厚、脆裂,失去光泽;小腿和足部肌肉萎缩,肌张力差等;患足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在寒冷季节或夜间加重,趺阳脉可触及或明显减弱或不可触及,肢体抬高试验为阳性。可首先出现间歇性跛行,缺血加重出现静息痛,严重者出现干性坏疽,归属于脱疽的范畴。 3.1.1.2 感染
足部或肢体远端局部软组织皮肤糜烂,初为水疱或浅溃疡,继之溃烂深入肌腱和肌层,破坏骨质,组织坏死腐烂,形成脓腔和窦道,排出秽臭分泌物,周围呈增生性实性肿胀,以湿性坏疽为主,归属于筋疽的范畴。
3.1.1.3 周围神经病变
主要包括运动障碍足、无痛足和灼热足综合征。运动障碍足主要由于营养某一神经根或神经干的血管病变,而使该神经支配
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