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中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统练试题
高三生物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40每题1分,41-50每题2分) 1.下列有关细胞中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B.tRNA、抗体、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活
C.蛋白质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而淀粉、脂肪是主要的贮能物质 D.含有元素C、H、O、N的物质是核酸、酶、果糖、油脂 2.细胞内下列哪项生理活动不需要消耗ATP
A.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 B.睾丸酮进入细胞内
C.在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过程 D.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3.胰岛素是由“胰岛素原”在高尔基体内转变而成。“胰岛素原”有86个氨基酸,1条肽链;胰岛素有51个氨基酸,2条肽链。由此推知高尔基体
A.能独立合成蛋白质 B.加快了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C.与蛋白质的分泌有关 D.参与了肽链的剪切加工
4.细胞内生物膜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了场所,不同细胞器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下列有关细胞器增大膜面积方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来增大膜面积 B.内质网通过折叠广泛分布于细胞溶胶 C.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来增大膜面积 D.高尔基体通过产生小泡来增大膜面积 5.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核孔
B.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多种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C.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溶胶 D.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方面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6.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下图中甲、乙、丙表示细胞自噬的三种方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通过丙减少有害蛋白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缩短细胞寿命
B.自吞小泡与溶酶体融合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具有选择透性
C.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D.细胞自噬贯穿于正常细胞的生长、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全过程 7.在真核细胞中,不会在同一结构中发生的生命活动是
A.[H]的生成与利用 B.染色体上DNA的转录与翻译 C.丙酮酸的生成与分解 D.信息交流与物质交换
8.下图为ATP的结构模式图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P P c b P ATP
酶1 酶2 ADP+Pi+能量
图2 图1
A.图1中字母A代表的是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1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 D.图1方框部分是RNA结构单位之一
9.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等。右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 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A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B.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 C.在A点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D.在C点提高反应物浓度,产物不再增加 10.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由酶的高效性决定 B.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 C.酶适宜于在最适温度下长期保存以保持最高活性
D.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
1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以玉米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和细胞呼吸速率,绘制了如甲、乙、丙、丁所示的四幅图。除哪幅图外,其余三幅图中“a”点都可以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
A.图甲 B.图乙 C.图丙 D.图丁
12.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下图是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图中A代表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B.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会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脱氧核苷酸作为DNA复制的原料 C.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为需氧呼吸
D.若要研制药物抑制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异常代谢途径,图中的①④不宜选为作用位点 13.科研人员围绕培育四倍体草莓进行研究。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50株二倍体草莓幼苗以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下图所示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原理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 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诱导形成多倍体 B.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 的时间,故各组草莓幼苗应数量相等, 长势相近
C.由实验结果可知用0.2%的秋水仙
2
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1天最容易成功
D.判断培育是否成功最简便方法是让处理过草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草莓果实比较 14.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下面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高度分化改变了物种的遗传信息 B.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体异常的生命活动 C.衰老的细胞中线粒体与细胞核的体积都会增大
D.原癌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累积可导致癌症,因此癌症都能遗传
15.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因发现了存在于高等生物细胞中的nuc-1基因(又被称为细胞凋亡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水解)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中遗传信息缺失可能是细胞编程性死亡的原因之一 B.如能激活癌细胞nuc-1基因,可导致癌细胞死亡 C.蝌蚪尾部的自溶现象是细胞编程性死亡的具体表现
D.在生物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产生和死亡的数量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16.右图为某雄性动物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B.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 交叉互换
C.图中含有8条脱氧核苷酸链
D.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7.5-BrdU(5-溴尿嘧啶)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将一个正常的具有分裂能力
的细菌,接种到含有A、G、C、T、5-BrdU五种核苷酸的适宜培养基上,至少需要经过几次增殖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18.下图是某DNA片段的碱基序列,该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则该DNA片段
A.甲乙两链间的碱基可以直接相连,甲乙链内部的碱基也可以直接相连 B.转录的模板是甲链,其中的碱基序列代表遗传信息 C.转录的mRNA片段中共有18个核糖核苷酸,6种密码子
GT
D.箭头所指碱基对=====被=====CA替换,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会改变
19.下图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DNA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细胞都存在同源染色体
B.甲、乙两图细胞所处时期分别处于丙图BC段和DE段
3
C.图丁a时期可对应图丙的DE段;图丁b时期的细胞可以是图乙的细胞 D.图丁c时期的细胞可以是图甲细胞完成分裂后的子细胞 20.三叶草的野生型能够产生氰酸。用两个无法产生氰酸的纯合品系(突变株1和突变株2)及野生型进行杂交实验,得到下表所示结果。据此得出的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杂交 F1 F1自交得F2 突变株1×野生型 有氰酸 240无氰酸,780有氰酸 突变株2×野生型 无氰酸 1324无氰酸,452有氰酸 突变株1×突变株2 无氰酸 1220无氰酸,280有氰酸 A.氰酸生成至少受两对基因控制 B.突变株1是隐性突变纯合子
C.突变株2的突变基因能抑制氰酸合成
D.突变株1×突变株2杂交F2的分离比,显示这两对基因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1.果蝇的X、Y染色体(如图)有同源区段(Ⅰ片段)和非同源区段(Ⅱ-1、Ⅱ-2片段)。有关杂交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对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一 P:刚毛(♀)×截毛( ♂)→F1全刚毛 杂交组合二 P:截毛(♀)×刚毛( ♂)→F1刚毛(♀):截毛( ♂)=1∶1 杂交组合三 P:截毛(♀)×刚毛( ♂)→F1截毛(♀):刚毛( ♂)=1∶1 A.Ⅰ片段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 B.通过杂交组合一,直接判断刚毛为显性性状
C.通过杂交组合二,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Ⅱ-1片段 D.减数分裂中,X、Y染色体能通过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Ⅰ 片段
22.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的比例,雄性为3∶1∶3∶1,雌性为5∶2∶0∶0,不考虑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圆眼、长翅为显性性状 B.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中杂合子占2/3
C.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雌性子代中可能存在与性别有关的致死现象 23.下图为真核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上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可组合成64种密码子, 代表20种氨基酸
B.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则合成的多肽 链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C.①上的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 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D.图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从右到左
24.某同学研究了一个涉及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如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甲、乙两种病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Ⅰ-3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卵细胞 D.Ⅱ-7不可能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25.人们发现在灰色银狐中有一种变种,在灰色背景上出现白色的斑点,十分漂亮,称白斑银狐。让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的白斑银狐∶灰色银狐=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