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15:38: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与革命文学论争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 从1923年早期共产党人的提倡、1924年春雷社的成立,到1925年“五卅”运动后用阶级论解释文学现象,“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 (2) 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革命低潮下革命者欲借文学鼓舞士气,民众亦希望借文学了解革命前途。

(3) 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促进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盛。

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由于共产党的积极促成,1930年3月,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和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作家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确定将“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基本立场和主要任务。鲁迅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左联的主要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促使马克思文艺思想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主导。

(2)组织的壮大:除上海左联总部外,建立了众多的左联分部。左联影响下的组织还有: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

(3)积极推动文艺的大众化运动,展开三次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4)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如与“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与“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等;

(5)领导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保卫了革命文学的成果;

(6)出版大量文艺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等。培养一批青年作家,创作出大量作品。因此,左联的成立积极有效的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但它理论上的肤浅及左倾倾向、宗派倾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左联对创作方法的倡导: (1)“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左联的结束:

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1936年春,左联自动解散。左联解散前后,左翼文艺界出现了“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

第三节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一、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这时期的“新月派”、“论语派”、“京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流派,虽然具体文学主张各不相同,但都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强调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他们共同汇聚成本时期重要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二、自由主义文学流派与左翼文坛的论争 后期新月社:

1928年新月社同人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以梁实秋为理论代表,反对革命文学的两面旗帜:普遍的人性论、天才论。

论语派: 是一个散文流派,因1932年创刊的《论语》杂志得名,后又有《人世间》和《宇宙风》两个阵地。主要代表人物是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的幽默、性灵小品文写作。被鲁迅批评为对黑暗现实和作家责任的逃避。

京派: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基本在京津两地从事文学活动,代表者是周作人、沈从文、朱光潜、废名等。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阵地,继承和发展文研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关注人生,但和现实政治保持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自由人、第三种人:“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他们就文艺阶级性问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与左联展开论争。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2﹑文艺的功能 3﹑文艺的阶级性与审美性

第四节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930年代,新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向是:

(1)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2)文学形式的变化:中长篇小说成为最有成就的文学样式;多幕剧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文体间艺术元素的渗透 (3)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第九章 茅盾

第一节 茅盾及其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子夜》的成就 第三节 小说创作的主要贡献 第四节 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第一节 茅盾及其小说创作概述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一、 茅盾早期的文艺活动

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读完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开始文学翻译编撰工作。

“五四”时期大力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参与发起和成立文学研究会;

改革《小说月报》,将这个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变成发表新文学的重要阵地。

二、茅盾的小说创作

茅盾: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有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生活和艺术视野,以自觉创造革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

茅盾小说创作概况:20年代大革命失败后,茅盾在矛盾痛苦的心境下转向创作活动。1928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三部曲的处女作《蚀》,由三个系列中篇组成:《幻灭》《动摇》和《追求》,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经历“幻灭”、“动摇”及“最后之追求”的发展轨迹。长篇小说《虹》(1929)写于日本,写时代女性梅行素从“五四”到“五卅”的种种挣扎。

《子夜》(1933):30年代是其创作的鼎盛期,自觉展开对时代“全方位”的描写,创作出“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品,《子夜》(1933)的问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深刻反映了30年代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以及他们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春蚕》讲述蚕农“丰收成灾”的现象,老通宝是勤劳俭朴忠厚老实,但也是因循守旧迷信僵化的老一代农民典型,他的儿子多多头则是觉醒中的中国新一代农民的形象化身。 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叙述“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店倒闭的故事,展示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

40年代的长篇小说《腐蚀》(1941)

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暴露国民党特务组织的黑暗。只完成第一部的《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反映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没落地主之间的斗争,展示“五四”运动前夕社会变化的征兆。

第二节 《子夜》的成就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的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y7yb0gmag862m71dle7_1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