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12:19:3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周作人具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人格。正如他自己所说,心中有两个鬼,“其一是绅士鬼,其二是流氓鬼”(《两个鬼》)。由此,形成了周作人散文“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五四前后及20年代谈时事的战斗的杂文屑于浮躁凌厉的一类,而五四时期的杂感、读书随笔及20年代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则属于平和冲淡的一类。

“浮躁凌厉”的散文大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明显。《前面遇马队记》《碰伤》《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愤怒谴责帝国主义和军阀残酷镇压爱国学生和群众,有浮躁凌厉之风。

但真正显示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独特贡献,影响更大的,是“平和冲淡”的散文。《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吃茶》《乌篷船》《初恋》《鸟声》《苍蝇》等,写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然而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番情趣与哲理。 平和冲淡的散文:

A.思想内容的特色: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归返自然,顺乎天性,享受生活的情趣。周作人倾向于把文艺当作“自己的园地”,艺术的品味人生和人生的艺术品味。饮酒、品茶,使平淡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性和风雅。他的散文是其人生况味的表达,而其散文的艺术品味又进入到了作者的人生之中,周作人的散文与其生命具有互为关照的关系。 B.艺术特色:

特有的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他散文的平淡,首先是感情的淡化。平淡是超然与冷漠逃避的结合。《初恋》

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故乡的野菜》《苦雨》 《乌篷船》 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

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蕴涵着无穷的韵味。周作人凭渊博的学识和恬淡的趣味,把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冰心、朱自清和“文研会”作家散文

文研会一批作家创作了一种漂亮精致的现代抒情散文,主要代表是冰心和朱自清,另有梁遇春、丰子恺、许地山等。

1,冰心的散文创作

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冰心早期散文创作成就最高,超过诗歌和小说。对于文体,冰心也有自觉的追求,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即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特点。形成有名的“冰心体”散文——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蕴含温柔,微带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而“说心中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包括母爱、儿童之爱和对大自然的爱。

冰心的语言则浸透着古典文学的意境,同时一种清新的韵味。

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诗人、散文家,先写诗,后转写散文,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有《踪迹》(1924年)、《背影》(1928年)、《你我》(1936年)三部散文诗歌集。其中《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给亡妇》 《绿》《儿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

第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散文,《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第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2. 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1)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3)缜密精巧的构思。(4)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创造社作家创造一种率真直露的自叙传感怀散文,以郁达夫和郭沫若为代表。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

1、1924年创刊的《语丝》和《新青年》有明显渊源关系,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以短小犀利富于讽刺意味的杂感形成“语丝文体”,作家中仅次于鲁迅、周作人的是林语堂,著有《剪拂集》,他提倡幽默小品文,影响更大是在30年代创办《论语》时。

2、《现代评论》杂志上发表受西洋文化影响的自由华丽散文,代表作家徐志摩、陈西滢 。

小结

20年代散文的特点

(一)个性化。五四对“人”的观念的发现在散文上的表现。独抒性灵、率真自然的散文较多。

(二)散文表现内容扩大。“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可不谈”,但关注社会人生问题是其共同特点。

(三)文体自由,风格多样。有闲适、幽默、犀利等风格。

(四)受到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受英国的小品文、蒙田的随笔、屠格涅夫、泰戈尔散文诗等文体的影响。

(五)散文中的智慧和学养深厚,散文成就斐然。

第八章 戏剧(1917——1927年)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 新剧的提倡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第四节 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开创者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话剧作为西方戏剧形式是19世纪末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在上海建兰心剧院。国人演话剧从教会学校业余演出开始。1907年2月,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日本组织春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

当时称话剧为文明新戏。

1910年底任天知发起,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组织“ 进化团”,是第一个职业性新剧团体,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也创立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和演出模式。

随辛亥革命失败衰落的早期话剧1914年出现“甲寅中兴”,淡化教化功能,突出戏剧的娱乐性功能,演出以“家庭戏”为代表,职业化和商业化为特色,也因单纯商业演出的负面影响而堕落。

职业演出衰落之际,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开始引起社会注目。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新剧的提倡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式话剧的提倡,是以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的——批评旧剧的封建内容,抨击“大团圆”结局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倾向;要求戏剧成为指导人生的工具,要求戏剧如实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旧剧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出路只有建设西式新剧。

1916年宋春舫在北京大学文科开设“欧洲戏剧”,是西洋戏剧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进入中国高等学校讲坛的开始。

1918年《新青年》4卷6期推出“易卜生专号”,引发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改编外国戏剧热潮。不完全统计,1917至1924年间全国26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出版、发表翻译剧本170余部,涉及17个国家70多位剧作家,各种戏剧流派涌入,形成现代话剧多元创作局面。

胡适《终身大事》;陈大悲《维持风化》;田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丁西林《一只马蜂》等等。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回国,1926年6月至9月曾在徐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主张整理利用旧戏形式去建立“中国新剧”。

他们反对“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社会”的社会问题剧,主张戏曲是“目的在于娱乐”的“纯粹艺术”。力求在“写实的”和“写意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的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y7yb0gmag862m71dle7_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