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北京延庆区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9:24: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0.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1)随园的妙处在于 和 。(2分)

(2)请概括“是数宜者”中的“数宜”的具体内容。(4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归纳概括孔子对于“为政”的思想。(6分)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雨晴至江渡 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2】在高树。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2】浮槎(chá):水中浮木。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1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第 5 页 共 16 页

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14.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若夫 , ”描写天气的恶劣。 (2)面对无情风雨,李清照借“ ,到黄昏、 ”来抒写内心的愁苦。 (3)春雨贵如油。杜甫也曾用诗句表达过类似的情感。“ , 。” (4)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你如何开导自己?可以引用的古诗词名句,如“ , ”。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

16.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宝钗掣的签画的是牡丹,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探春掣的签画的是杏花,诗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李纨掣的签画的是一支老梅,诗句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湘云掣的签画的是海棠,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香菱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黛玉掣的签画的是芙蓉,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袭人掣的签画的是桃花,诗句是“桃红又是一年春”。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命运。请任选一签,根据原著简要分析签中隐含了掣签人怎样的性格命运。

四、本大题共 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森林水滴

①我很喜欢在森林中漫步。

②近十年来,我到过好些地方的森林。小兴安岭、庐山、武夷山、三清山,以及广东封开、龙门等处的森林,我这儿并不想写游记,无意一一描绘它们的细部景色。我想说的,是那一片深绿、或者墨绿、碧绿、苹果绿、嫩绿赫然构成层次的山野。你要是登上森林了望哨,在山风呼啸中,看群树摆动,仿佛海洋在翻腾一样;那壮观的景色使人顿然忘却世俗许多的纷扰琐碎的事情,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欢愉。古人类是从森林走出来的。也许我们看到了森林,唤醒了一种原始的、粗犷的感情也说不定。

③在森林里的浓荫下行走,呼吸着比蜜水还甜的新鲜空气,端详着一株株树的英姿,令人不禁想起了国外一位学人讲的这样意思的话:“诗是我辈俗人的作品,大自然的杰作是树,一株树要比一首诗美丽得多!”你看,它们有的是疏朗的,有的是繁密的,有的亭亭如盖,有的屈曲多姿,各式各样的树显示了各式各样的美。有的树主干上光光洁洁,有的树主干上起了瘿结,攀缘植物和悬挂植物附着在上面,一路开着花,居然直达树梢。在林荫下漫步,有时水珠滴到你的身上,也许是沿着你的面颊流淌,也许是从背脊直下,

第 6 页 共 16 页

沁人心脾。每当此际,我总是一点也不忙着把它拭去,而是任由它悄然坠下,享受着一种生活于大自然中难得的情趣。

④森林是宁静的,但也是喧闹的。你如果在里面仔细观察,就会随处发现动物,有时一只啄木鸟在头顶上笃笃笃地啄着树干,有时一只金花鼠翩若惊鸿地跳跃而过,有时成群长尾山雀在空旷处振翮飞翔,它都使人感到生机盎然。你如果在林里审视着树干和树叶,就会发现,森林里几乎到处都有小生物,它们都在忙忙碌碌经营着生活,花式品种纷繁到难以胜计。看似一片宁静的山林,竟有这么丰富的内容,真叫人捉摸不透;它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内涵深厚,像一部你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这也是令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⑤正像海滨渔夫中有许多奇才异能的人一样,森林里也经常活动着许多奇才异能的人。他们能够辨别各种树的特性,什么树能够长什么菌,什么树的汁液可以解渴,什么树的果实可以充饥,他们全都知道。东北的老猎人敢于带着极其简单的工具进入深林,既不愁捱饿也不怕碰到猛兽。大森林就像一座他们可以随时探手可得的仓库似的。有人告诉我,在张家界林区,当一行旅游者因食物供应不上而捱饿的时候,他们碰上一个森林老人,老人问明原委,叮嘱大伙不必忧心,他马上可以协助解决,便返身走进林里,才一会儿工夫,就捧着一竹篮花花绿绿的鸟蛋出来了。当旅游者面有难色,表示不惯吃生鸟蛋的时候,老人嘻嘻地笑着,连声说:“有办法!有办法!”再度走入森林里,不一会儿,就捧着煮熟的热腾腾的鸟蛋出来了,原来那森林里什么地方有鸟蛋,什么地方有一眼滚烫的温泉,他全知道。森林之所以吸引人,也在于这本自然的大书,它的人和物,都太丰富多彩了。

⑥因此,每次到森林里去,我都感到很大的快乐和满足。走进城市的公园,虽然那里有繁花锦绣,但它所激起的欢悦只不过像是一阵轻微的涟漪;而森林,令人从心底掀起的,却是滚滚滔滔的波涛了。 ⑦我曾经这样反躬自问:为什么到森林去能引起这种深沉的喜悦?这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有时不是几句话能够解释得了的。它空气清新,使人脱离尘嚣;它有一种莽莽苍苍的粗犷之美,又有一种纤纤细细的灵巧之美。它像一部博大精深的巨书似的,展现在人眼前,使我们一时完全忘却了琐碎扰人的烦忧。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⑧但是细细一想,情形既是如此,又不完全是如此。我们到森林去,所以引起一种绻恋低回的感情,又是因为在理性上,我们知道森林和人类生活存在密切关系。试想,设若森林遭受严重砍伐,引起水土流失,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的事情,放眼看到的是童山濯濯的景象,那将是一种怎样的不幸!伐木丁丁的声音,在今天并非是全可赞美的。

⑨这样一想,我终于能够分析走进大森林时所以感到喜悦的缘由了。原来,除了欣赏宁静,赞美雄浑,领略深厚之外,也还有一种庆幸的心情:“这里还有这么大一片森林!”“没有看到受破坏的景象,真让人高兴!”

⑩这样一想,便觉得自己沉浸在快乐之中。

?但愿在不太久的将来,中国森林的总面积继续逐渐上升。那时,我们一起到森林去徜徉,去欢乐。

1989.3.北京

第 7 页 共 16 页

(取材于秦牧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沁人心脾 森林中凉爽的水滴使人感到舒适。 B.翩若惊鸿 金花鼠体态轻盈,行动敏捷矫健。

(惊鸿一瞥 不经意的一眼,给人极深的印象。) C.反躬自问 回顾反思省悟。 D.童山濯濯 山上草木茂盛。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了作者看到森林壮观之景后内心的难以言说的欢愉。 B.森林中的树有疏朗有繁密,有的亭亭如盖,有的树干上起了瘿结,表现了树木的美丽和丑态并存。 C.作者讲述老猎人和张家界森林老人的故事,表现了森林的独特吸引力以及它的人和 物的丰富多彩。

D.文中作者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森林的总面积继续逐渐上升”,那时森林将带给 人们更多快乐。

19.文中多次把森林比喻成一部大书,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表达的作用。(6分) 20.阅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为“史汉”一样。司马迁及其《史记》,已有诸多褒赞。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比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明朝的几个皇帝对《汉书》也爱不释手,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1)下列在文段中画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他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2)划波浪线的句子是病句,有以下两种修改方法,你觉得哪一种修改方法更好?请

说明理由。(3分)

第 8 页 共 16 页

北京延庆区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y95j43twe7px008twlp8xswm2yhl0015i0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