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浅说 中,培养了貂蝉敏锐的洞察力。她隐约地觉察到王允必有国家大事,其府上歌妓均不见其异样,独有貂蝉一人知其意,这是貂蝉的“智”。
其次,王允设计好连环计,是用貂蝉的色相来吸引董卓和吕布二人,这二人不但好色而且暴虐成性,貂蝉能在此二人间施展计谋游刃有余,可谓是美丽与智慧结合运用。王允先是将貂蝉许给董卓,后又许给吕布,以间离二人之间的关系。而此计成败如何,主要看其运用者貂蝉。吕布本以为董卓是先把貂蝉接入府中,择良辰吉日配于吕布,没想到卓占为己有,同样的好色之徒吕布心中岂能平衡,两人的矛盾由此展开。貂蝉正是利用这种心理,使二人的矛盾一次次激化。当貂蝉发现吕布潜入董卓卧房窥探时,“故蹙双眉,做忧愁不乐之态;复以香罗频试眼泪”,稍后又以目送情,吕布岂不神魂飘荡?董卓见如此光景,自然心中疑虑,曰:“奉先无事且退。”两人虽然心中不宣,可吕布心中岂是滋味? 两人的矛盾又一次深化。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布心如碎。”这使吕布的心达到如碎的地步,点燃了吕布心中对董卓的怒火。此时董卓又见吕布目不转睛地盯着貂蝉,岂不大怒?呵斥吕布曰:“汝敢戏吾爱姬耶!”两人的矛盾第一次出现正面交锋。李贽批到: “蝉将军韬略一至于此,孙吴不及也。”
[26]
没想到被董卓的谋士李儒从中调和, 虽
然李儒也可能没猜出连环计的策略,但他深知吕布的重要性,如吕布心变,大势去矣。故以利害劝董卓,来朝赐吕布以金帛,好言相劝,因为他深知吕布是爱财之人,二人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无奈吕布心系貂蝉,凤仪亭之事使二人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貂蝉是催化剂。吕布于凤仪亭等貂蝉,貂蝉故意良久才来,愈发引起吕布的相思之情。貂蝉来如月宫仙子,并言对吕布的相思之情,吕布怎么能抵抗得住如此诱惑。为了表明对吕布的深情,貂蝉假意要以死明志,手攀栏杆往荷花池跳去,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忠贞。貂蝉言其在董卓府中度日如年,渴望吕布救其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又深深地博得了吕布的同情之心。当吕布说:“我今日偷空而来,恐老贼见疑,必当速了”时,貂蝉曰:“君如此惧怕老贼,妾身无见天日之期矣!??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
[27]
貂蝉激将法用得何其妙哉! 这就故意延长了吕布在凤仪亭的时间,使得董卓发现的机率就越
大。果然,董卓见此光景大怒,以戈刺吕布,矛盾彻底被激化。读到此,本以为二人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没想到剧情又一次出现了转变,谋士李儒又出现了,并劝董卓将貂蝉赐予吕布,以成大业,并用昔日楚庄王的例子来劝说董卓。董卓似乎已被李儒说动,如此以来连环计计划岂不前功尽弃,此时貂蝉又一次用其超凡的智慧扭转了局面。她猜出此为李儒之计,并趁此说李儒与吕布交厚,借此离间董卓与李儒的关系,为其连环计扫除这一致命的障碍。果然,董卓被貂蝉说动,致使吕布对董卓恨之入骨,和王允一起最终除掉了董卓,连环计的成功,不能不归功于女将军貂蝉。毛宗岗就曾评说到“为西施易,为貂蝉难。西施只要哄得一个吴王,貂蝉一面要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装出两副面孔,大是不易。”
[28]
可以说连环计的实施完全是貂蝉美丽和智慧运用的结果。这也是貂蝉的“智”。
第5页 共10页
长江师范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浅说 《說文》中“勇,气也。从力甬聲。恿,古文勇从心。”
[29]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
政》)。也就是说果决、猛锐、果敢。是源于内心的勇敢刚毅,气质足,从而行为果决,勇敢。那么,貂蝉的“勇”又何以表现?
首先,是貂蝉面对王允的一席倾吐之后,明知董卓凶残: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但貂蝉却表示:“大人勿忧。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
[30]
勇敢果决的气势已经显现出来,不害怕前面是刀山还是火海,死于万仞
之下,也无所畏惧,正如《论语》所说“勇者无惧”。
其次,在整个连环计过程中,貂蝉敢于在凶残的董卓眼下,激化吕布,这需要足够的胆量。文中说道: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布心如碎。卓朦胧双目,见布注视床后,目不转睛;回身一看,见貂蝉立于床后。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戏吾爱姬耶!”唤左右逐出,今后不许入堂。吕布怒恨而归。
[31]
再次,在激化吕布时,虽然说假言假语说:此身已污,不得复事英雄;愿死于君前,以明妾志!但她还用了实际行动,以死明志:言讫,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人不会出这一险计。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1]
[32]
虽然说这是计谋,但无勇猛之
说我们需要见义勇为时而不能挺身而出,
这是没有勇气。貂蝉在天下百姓需要她的时候,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杀掉董卓。正如毛宗岗,在第八回的评语中说道:“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以衽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冑,以盻睐为戈矛,以嚬笑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女将军真可畏哉!”
[33]
李贽评到:“司徒固是妙人,貂蝉亦是神女,不是两人对手,亦算不倒董卓,吕
布也。真个是:至险伏于至顺,至刚伏于至柔也。世上有几人悟此哉!世上有几人悟此哉!一书生谑曰:玄德、云长、翼德三人并战吕布尚且费力,貂蝉以一油粉女子一战胜布,真大将军也。今入闺阁中俱有油粉将军,怕人怕人,避之避之。”
[34]
由此观之,貂蝉智勇双全,被历来名家所认同。
四、 高洁不群
《说文》中指:“高,崇也”
[35]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本义是指离地面远;从下
[36]
向上距离大,“洁,静也,从水吉声” 本义是干净,清洁。“群,辈也。从羊,君声。”
[37]
本义指羊
群;兽群;人群。那么,若用高洁不群来形容一个人则是指:高尚纯洁,不平凡,高出于同辈的崇高、纯净品格。
关于貂蝉的不平凡的“高”前文已细细阐述,貂蝉舍弃自我青春、生命,为天下人谋利益,为父亲排忧解难,且尽心尽力,貂蝉能够看清董卓吕布等人的凶残与黑暗,能够分清是非黑白,做出公正
第6页 共10页
长江师范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浅说 的选择,貂蝉能牺牲自我,换取民族国家利益,做到了先公后私、舍生取义。比较其他三位古代美女,西施虽然舍身救越,委身于吴王。但她却任然处于小我中,只为本国的政权利益,而不是天下苍生,只为心中范郎,儿女私情,而不是知恩报恩。王昭君远嫁他方,解救汉王朝于危难,但是却是因毛延寿的奸诈,未得宠于汉王,不得以而为之的壮烈之举。杨贵妃则裙带关系混乱后宫,即使与李隆基情深似海,被他人误认为红颜祸水,惨死于马嵬坡,与崇高无所关联。因此,比较而言,貂蝉具有不平凡的崇高表现。
关于对貂蝉的“洁”评论,各家颇有异词。一方面,宋儒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封建王朝要求妇女尊崇“三从四德”。强调她们与异性的隔离与疏远,严防非夫妇关系的两性有过多的接触,更不允许女子与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男子发生爱情与性关系了。《北史·列女传》序也说:“盖女人之德虽在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这里的“贞烈”,既包括有夫之妇的节操,也包括未嫁女子的童贞。
[38]
那么,由此观之貂蝉被视为不守妇道,无贞洁观的女人。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儒家的老祖宗孔、孟并非完全如此。《孟子·离娄上》又有这样的话: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欤?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授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授,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
[39]
以上这段论述还较为开明,虽然提出“男女授受不亲”,
但嫂子落水快淹死时,必须拉她、救她,这是“权”(变通),否则,见死不救,就是豺狼。这种观点表明:在不同的处境下,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来讲求“礼”。貂蝉救王允于危难之中,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正如叔救嫂于水中,若不授,如豺狼,嫂为一人,天下人为千万人,一人不救如豺狼。千万人不救,豺狼之不如。所以貂蝉之为乃合乎情理,合乎礼节。这段论述,可谓是对貂蝉有力的辩护。
由此观之,儒文化要求女性讲求三从四德,但并不是固定绳索的追求,而是由有情有理的。貂蝉之所为是合乎情理之中。另一方面,貂蝉之所为是救国难,不应该以寻常“名节”加以判定,这正是大智大义,她的情感已经完全超越了知恩图报的个人恩怨,有着更深层面和更加崇高的意义,也就是救国救民的“大义”,是“重扶宗庙,再立江山”之“义”。武樗瘿在《论斩貂蝉》中说到:“貂蝉,奇女子也。牺牲一身以抒主忧,而救国难者也。恶可以寻常女子绳之哉?又恶可以寻常女子名节二字绳之哉?”
[40]
貂蝉虽然身体受污,但她的人格纯真,我们并不能用寻常的“名节”二字来衡量她。在她身上所体
]
现的贞洁观超越了物质界限,只有灵魂的贞洁,才是至善至美的贞洁。因此,貂蝉具有不平凡,高出于同辈的崇高、纯净品格。
结 语
《三国演义》中有诗赞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空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41]
另有诗称赞她:“报主貂蝉真义烈,匡君王允实忠贞。贼徒李、郭恣横日,廊庙惭无死节臣。”“养
[42]
育人才扶治世,食人衣禄报人恩。汉朝累世簪缨辈,不及貂蝉一妇人。”这都是是对貂蝉的崇高的
第7页 共10页
长江师范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浅说 评价。貂蝉毅然舍弃安闲生活,克制了一己之私欲,担任起除掉董卓,利民利国的道路。然而貂蝉最终的结局如何?在不同的作品中有所不同。一、悄无踪迹。在《三国演义》吕布被曹操擒获,斩于白门楼下,从此貂蝉也就没了下文。二、团圆美满。元杂曲《连环记》貂蝉不仅得到了封赏,而且是夫荣妻贵。之后中的故事情节与此剧基本相同,结局安排貂蝉婚配吕布,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团圆美满。三、惨遭杀害。关于貂蝉“惨死”结局的剧目主要有无名氏元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四、得道成仙。明杂剧《女豪杰》。
[43]
对比分析发现,《三国演义》中作者安排貂蝉不知所踪结局,意在何处?毛宗岗有评
语到:“吕布去后,貂蝉竟不知下落。何也?曰:成功者退。神龙见首不见尾,正妙在不知下落。若必欲问他下落,则范大夫泛湖之后,又谁知西子踪迹乎?”
[44]
这说明作者寓意在于:作为事天下大计,
救万民于董卓火海的女英雄貂蝉,应当在儒家思想里功成身退,留名于千古就足矣。同时,貂蝉只是作者塑造出来的虚构形象,作者也正真目的也在于此,塑造一个忠义于天下,功成身退,没身小我的人物形象。正如毛宗岗在第八回的评语中说道:“我谓貂蝉之功,可书竹帛。若使董卓伏诛后,王允不激成李、郭之乱,则汉室自此复安;而貂蝉一女子,岂不与麟阁、云台并垂不朽哉?最恨今人,讹传关公斩貂蝉之事。夫貂蝉无可斩之罪,而有可嘉之绩:特为表而出之。”的真正意图在于歌颂舍生取义,功成身退的文化精神。
总之,貂蝉形象是民间艺人们在长期的讲唱传说中逐步发展,最终在《三国演义》中定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缺乏内在精神到独立自存的演变,实现了其情感价值取向向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并且被赋予了自我的情感品质。毛宗岗说“最恨今人,讹传关公斩貂蝉之事。夫貂蝉无可斩之罪,而有可嘉之绩:特为表而出之。”
[46]
[45]
这说明,作者塑造这个虚拟人物
即是言,历史上本无貂蝉,作者为了树立表范而设置的虚构人物。因
此,在《三国演义》里的貂蝉形象,其文化作用正是:在她身上深深地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忠、孝、节、义、智”的传统封建道德和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貂蝉的形象特征:忠义两全、知恩报恩、智勇双全、高洁不群,具备了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形象特征。通过貂蝉这个“综合体”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使之成为中国人文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
第8页 共10页
相关推荐: